雷景峰,王 強,陶 濤
1 前言
SCADA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技術即遠程監控和數據采集技術,是集計算機與網絡技術、通訊技術以及測量技術于一體的先進技術,其組成的SCADA系統可完成遠距離現場設備的無線監控、數據采集、傳輸和分布式管理的任務,特別適用于所監控的設備分布面廣,采用有線方式難以傳送信號數據的場所[1]。目前,SCADA系統在城鎮和企業供水管網的數據采集、監視控制以及過程控制領域正處于深入研究、廣泛應用階段。本文通過對某一工程設計的分析,全面介紹企業供水管網SCADA系統。
2 工程概況
山西某集團公司是一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以下簡稱G企業)。G企業管網系統中,給水管道總長為280多公里,排水管道總長為190多公里,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當地政府封停地下水水源以涵養地下水的政策的實施,G企業將采用黃河水作水源,深井水源作事故水源備用。同時,G企業根據“增鋼不增水”的原則,對供排水管網進行改造。改造后的管網系統能實現分質供水,分質排水。
由于現行的管理技術與手段落后,多年來沒有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和擴建改造前未進行科學的水力計算和優化,技改的資金投入也不足,致使部分管道長期工作在不經濟的狀態下,管網流量和水壓分布不合理,或用水的水量、水壓和水質要求難以滿足,或造成水量和能量浪費,部分管道甚至年久失修,漏失嚴重或爆管機率高,直接影響供水質量和可靠性。
目前G企業將建設年產200萬噸不銹鋼項目,對管網自動化控制、信息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1) 能在調度室內對各測點的工藝參數集中檢測,并用數字顯示、連續監測和自動記錄,合理進行調度,提高供水可靠性,減少水量損耗,節約能源;
(2) 檢測速度很快,幾秒鐘內即可發出警報,以便迅速采取措施,避免發生事故;
(3) 能代替值班人員抄表和檢查設備,為自動操作創造條件。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筆者采用了供水管網SCADA系統方案。
3 供水SCADA技術方案分析
3.1 方案一:GPRS(通用無線分組業務)技術方案
基于GPRS技術方案的系統組成如圖1所示,管網監控點的數據通過GSM/GPRS模塊接入GSM網,然后通過電信部門和GPRS服務器將數據傳輸到國際互聯網,再通過項目部內部網絡的互聯網接入進入SCADA數據服務器。
圖1 基于GPRS技術的系統組成方案
作為備用方式,管網監控點的數據也可通過GSM/GPRS模塊以短信息的方式發出,通過電信部門的SMS服務器發送到與SCADA數據服務器連接和GSM/GPRS模塊,再送到SCADA數據服務器。
使用專用接入點方案需要申請一個固定的專用IP地址,各設備之間的通訊就可以直接進行,這種方式稱為虛擬專網方式。采用這種方式,各終端設備(如RTU、PLC等)通過工業級GPRS模塊連接到GPRS網絡,并經過GPRS網絡中的SGSN、GGSN以TCP/IP方式通過防火墻連接到數據服務器。該方式適用于終端設備數目眾多、每個終端設備的通訊流量都比較大的場合。
使用CMNET接入點方式時,GPRS設備無需擁有固定的IP地址,各設備之間的通訊不是直接進行,而是通過GPRS網絡中的SGSN、GGSN連接到互聯網,而且必須使用一個被稱為DASN的設備做地址解析。該方式適合于每個終端設備數據傳輸量不大的情況。筆者選用CMNET接入點方式,能滿足企業管網的需求。
另外,借助公用網(GSM、Internet)的數據通信能力,不但減少對通信設施的維護管理,且通信方式更標準化,效率更高(通過蜂窩技術降低發射功率和提高帶寬),SCADA系統將來可以方便地擴展到城市其它區域,也可以隨著公用網技術的提高不斷升級,且每個點每年費用只有200元左右(按每個點每分鐘發送4個16bit數據計算)。
3.2 方案二:無線數傳電臺方案
案與基于GPRS技術的方案之不同在于無線通信的方式,無線數傳電臺工作在一個專用的頻率點,通過點對點或點對多點之間的數據傳輸。各管網監控點數據通過無線數傳電臺及定向天線定向發送,由安裝在調度中心鐵塔上全向天線接收后,通過連接于SCADA數據服務器的無線數傳電臺送入數據服務器中,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無線數傳電臺的系統組成方案
3.3 方案比較
以上兩個方案的差別在于管網監測點與SCADA數據服務器的通信方式不同,兩種方案的比較如表1。
表1 GPRS與無線數傳電臺通信方案比較
序號 |
比較項目 |
GPRS通信 |
無線數傳電臺 |
1 |
通訊網絡 | 無線公用GSM | 專用無線網絡 |
2 |
通訊技術水平 | 先進、成熟 | 一般 |
3 |
通訊速率 | 高 | 低 |
4 |
通訊距離 | 無限 | 有限 |
5 |
天線要求 | 簡單,室內安裝,功耗小 | 昂貴,室外安裝,功耗大 |
6 |
防雷要求 | 勿需 | 必需 |
7 |
標準化 | 好 | 一般 |
8 |
擴展與升級能力 | 好 | 差 |
9 |
抗干擾能力 | 強 | 一般 |
10 |
傳輸暢通性 | 公用網繁忙時可能短時中斷 | 受干擾時中斷 |
11 |
維護使用費用 | 較低 | 較高 |
12 |
備用通訊方式 | SMS(短信息) | 無 |
13 |
與PLC設備接口 | 串行RS 232C | 串行RS 232C |
14 |
性能價格比 | 高 | 低 |
15 |
環保評價 | 不獨占頻點,利于環保 | 增加射頻污染,不利于環保 |
從表1可以看出,基于GPRS技術的通信方案具有明顯的優勢,目前GPRS/CDMA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正在不斷普及,電信部門也將更加重視和支持該技術的應用,采用GPRS技術方案。
4 供水SCADA系統硬件組成
如圖1,基于GPRS技術的供水SCADA系統主要由調度中心、遠程監控站和通訊系統組成。
4.1 調度中心與遠程監控站
調度中心采用以太網結構,使用的協議是TCP/IP協議,保證局域網的安全性。包括的硬件有:SCADA數據及WEB服務器、調度員工作站微機、控制微機、Ethernet交換機、7m×3m定制的大屏幕投影儀、UPS系統及其他一些必需的外用設備。
調度中心每天24小時收集并保存來自各個管網監控站的信息,通過調度中心的軟件,可以做日志、報表、趨勢分析等,當緊急情況發生時,系統自動報警,調度員站根據實際情況,發出控制信號傳遞到遠程監控站,達到控制目的。
遠程監控站設在泵站和關鍵管網參數的監控點上,采用PLC作為監控核心設備。包括的硬件有:Siemens S7-200系列PLC、4路12位AI 的EM-231模擬量擴展模塊、RS232C/RS485轉換器、直流電源等。
4.2 無線通訊設備
采用GPRS通信時,各管網監控站配置一套GPRS通訊設備,數據通過GPRS進入互聯網,并通過項目部內部網絡的互聯網接入進入SCADA系統。也就是說,調度中心不是必須要配GPRS通訊設備,但是,為了提高管網數據通信的可靠性,在調度中心仍考慮配置一套GPRS通信設備作為備用通信手段。
工業級GPRS通信機以GSM/GPRS模塊為核心,配上SIM卡及接口軟硬件等組成,可以實現互聯網接入及短信收發功能。目前常用的GSM/GPRS模塊有Siemens MC35、Motorola G18、Sony-Ericsson GM47等,而接口方式為RS232C,它們均只提供串口和擴展AT命令集,撥號及PPP網絡協議均需用戶自己實現。筆者選用Siemens MC35模塊,通過使用單片機(基于x86處理器16位處理器)實現了完整的PPP協議及上層TCP/IP協議。
5 軟件配置及其功能
5.1 應用軟件配置
計算機操作系統及數據庫等軟件包括:IFix 3.0,無限點開發中文版組態軟件;iClientTS,用戶開發版客戶擴展軟件;Crystal Reports 8.5專業版報表軟件;STEP7-Micro/Win32 PLC編程軟件。
5.2 專業軟件開發及其功能
供水管網監測、控制、調度等軟件的開發包括:
(1) SCADA監控應用軟件 用于通信、監控組態、趨勢圖、報警、報表等;
(2) 數據庫接口軟件 用于數據庫管理及與GIS、水力模型等系統接口等;
(3) 模擬屏控制應用軟件 用于泵站及管網數據動態顯示及報警等;
(4) WEB監控發布軟件 用于通過互聯網發布監控畫面與報警等;
(5) 簡易調度決策軟件 通過SCADA數據分析輔助人工調度;
(6) PLC監控應用軟件 用于實現不同管網監控站的數據采集與控制。
6 結語
為了達到確保給排水設備正常、安全、高效運行和維持管網設備處于最佳運行狀態的目的,必須實時了解泵站工作狀況、管網流量、壓力、管網水質等情況,經調度控制中心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判斷后,下達設備運行的調度指令,進行實時監控。基于SCADA技術其組成的系統能否可靠、穩定的運行,取決于所采用的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建議設計原則如下:
(1) 系統硬件設備先進可靠,技術成熟,具有連接所需要的不同參數信號的功能,與現場儀表及控制執行設備的接口規范,系統采用的信息格式、接口協議等,都應符合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系統結構簡單。
(2) 系統軟件技術成熟、可靠,操作系統及開發平臺版本較新,功能先進、齊全,組態編程簡便,易于維護。
(3) 應用軟件功能完善,實用性強,能實時地反映所需的工藝參數,人機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操作簡潔。
(4) 整個系統性能可靠,從應用軟件層保證系統和數據安全,硬件充分考慮防雷、防盜、防靜電。
(5) 開放性擴展性強,充分考慮與其它系統的接口,并且提供二次開發平臺,能夠實現對供水系統的統一調度和管理,提高供水系統的自動化控制程度[2]。
參考文獻:
[1] 嚴煦世, 劉遂慶. 給水排水管網系統[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2, 7.
[2] 馬福軍, 朱洪林. SCADA技術在供水系統中的應用[J]. 齊魯石油化工, 2003, 31(1):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