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鋼鐵集團自動化部,山東 萊蕪 271104)翟 諾,楊明華,趙 衛
翟諾 (1980-)女,山東萊蕪人,大學,工程師,現就職于山東萊鋼集團自動化部,主要研究方向為自動化控制。
摘要:本文以寬厚板自動控制系統為例,詳細介紹了西門子TDC控制系統的特性及其應用特點,重點突出GDM全局數據內存網的軟硬件配置實現方式,為那些對控制任務實時性要求很高,需高速控制和高速通訊的控制系統的實現提供了可借鑒依據。
關鍵詞:TDC;GDM;CFC
Abstract: Considering thick plat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as an example,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emens TDC control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s, and underlin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nfiguration of GDM global data of memory. This provides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control systems that requires real-time control, and high speed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TDC; GDM; CFC
1 前言
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于2009年投產的年產180萬噸寬厚板生產線,其設備的基本組成如下:3座加熱爐,一臺四棍式萬能粗軋機,一臺精軋機,MUPIC冷卻系統,矯直機,定尺剪和切邊剪等設備。
該控制系統分成以下三級:L2級過程控制級負責全線過程控制、過程日志、過程監視、各區域模型優化控制等任務;L1級基礎自動化級完成軋線順序控制、邏輯控制和各個設備控制;L0級傳動控制級完成交直流電動機的控制。L1級計算機控制系統由多套西門子TDC多CPU結構高性能控制器和S7-400 PLC控制器組成。控制系統中采用了工業以太網、DP網和GDM網等多種網絡通訊系統。由于充分考慮了熱連軋生產中信息流和數據流的特點,以太網網絡拓撲結構采用分段和分層設計,以實現數據和信息的快慢分離、區域分流,有效減少了數據的擁堵。本系統中大量采用了Profibus-DP現場總線以連接操作臺,遠程I/O,主、輔傳動控制器等子系統,大大減少硬線數量,有效提高了系統的簡潔性。
2 TDC控制系統構成
L1基礎自動化級主要功能包括:微張力控制,可逆軋制控制,粗、精軋速度控制,粗軋電動壓下控制,精軋液壓HAGC控制,板型控制ASC,終軋溫度控制等。眾所周知,板材軋機系統的復雜性和高速性主要體現在粗軋區和精軋區的控制上。僅精軋機架就集中了多個高速閉環控制回路,而且還有大量的解耦計算,同時還要實現前饋、反饋和各種補償控制算法。這都需要功能強大的處理器的支持。而西門子TDC控制器正好可以滿足這種需求。
SIMATIC-TDC采用了自由組態、模塊化的設計思想,使得系統的結構便于擴展。系統可以快速實現閉環和開環控制,算術運算以及系統監視和信號通信等功能。SIMATIC-T DC擁有一套完整的模塊化的硬件和軟件設計思想模式,能夠保證硬件可以廣泛地滿足各種系統的設計要求。每個系統獨立的插件板可以直接插入獨立的控制單元。SIMATIC-TDC尤其適用于相關聯的大動力及高精度的控制系統,適合于不同的交流、直流調速系統以及電力系統的控制和保護系統。
SIMATIC-TDC采用的是實時操作系統(固定時隙25μs),采樣速度很快(最短100μs),其中A/D采樣轉換時間約為20μs,D/A轉換輸出時間為4μs,D/I和D/O延時時間均為100μs,測試證明完全滿足在0.5ms內完成從采集、計算到控制信號輸出的要求。強大的循環處理,高達5種采樣時間(T1~T5),能夠進行處理周期性中斷(T0)和非周期性中斷(I1~I8八級中斷)任務。基于基本采樣時間T0,可以定義5種采樣時間的周期中斷任務(T1~T5)以處理不同實時性要求的任務。
L1控制系統根據功能要求結合SIMATIC-TDC系統的特點,分布式TDC控制系統站點間通過GDM交換數據,與區域其它控制器和畫面系統使用快速以太網通訊,與遠程I/O和傳動通過DP網通訊。具體網絡配置示意如圖1所示。
圖1 網絡配置示意圖
3 GDM全局數據內存網的軟硬件配置實現
3.1 GDM全局數據內存網的硬件配置
全局數據內存GDM網是一種超高速通訊網絡,它主要應用于西門子的SIMATIC TDC控制器系統中,具有下述特點:采用星型拓撲結構;通訊速率可達640Mbps;具有2M字節共享中央內存;分站點與中央站點間通過光纖建立連接,最遠距離為200米;一個GDM網絡最多可以支持44個站點,可以實現最多達836個CPU模板之間的數據通訊;具備故障狀態監測功能。可以看出完全能夠滿足熱連軋系統對“高速通訊”的要求。精軋區和粗軋區域內的TDC控制器全部接入超高速光纖內存網,用于傳遞對控制任務實時性要求很高的控制數據。
GDM組態也需要UR5213來作為專用機架,CP52M0需要組態到該機架的第一號槽,CP52IO組態到第二槽到第十二槽的其余槽位。該硬件組態不需要在Step7中組態。其余TDC機架,在硬件中需要組態CP52A0,該模板需要通過玻璃光纖與CP52IO相連。同機架TDC多個CPU之間通過安裝有CP52M0,CP52I0的GDM網實現同步。大量機架相互間可通過CP52A0與CP52I0相連接,實現多個機架間通訊。
3.1.1 在SIMATIC Manager 中進行硬件組態步驟
(1)新建一個TDC項目。
(2)選擇組態的硬件圖標,雙擊打開。在HW Config中按照實際的機架組態所需的模板進行組態。
(3)保持 CPU 等其他模板的默認屬性。
(4)保存和編譯 CPU 的硬件組態。
3.2 GDM全局數據內存網的軟件實現
同一機架上的CPU與CPU之間的通訊,必須組態存儲器模板CP50MO。這樣在存儲器模板上可以提供8Mbyte的存儲緩沖區。
CPU和CPU通訊,除了可以使用@GLOB功能塊來實現CPU之間的通訊,@GLOB功能塊還可以組態在任意CPU中。CPU-CPU之間的通訊通過使用CTV和CRV功能塊可以用于CPU之間大量數據的交換;也可以用于自定義接口的定制任務。
通過在每一個機架上組態@SRACK,來實現不同機架間的數據交換。所有機架可以被基本同步,可以一致的系統時鐘,可以在任意時刻連接和斷開一個TDC機架。下面主要介紹不同機架間的數據交換的軟件實現。
3.2.1 在SIMATIC Manager 中進行軟件組態步驟
(1)對于 TDC RACK1,新建CFC,命名為COM_Rack1,并雙擊打開。
(2)插入@SRACK 功能塊到表中,連接在硬件組態中的硬件模板地址D1300B。即利用D1300B 模板作為接口通訊。并把該功能塊組態到T4 的采樣時間。因為該功能塊要求組態到32 ms <=TA <= 256 ms。
(3)雙擊@SRACK功能塊,彈出該功能塊的屬性,選擇I/Os界面。N01~N44表示該機架的連接與之通訊其他機架的名稱,在默認狀態下N05~N44是默認不見的。A01~A44表示對應的機架是否激活的狀態。通過取消N05,A05的標記√,即可在功能塊中顯示。
(4)分別插入CTV和CRV功能模塊,插入NOP1_I功能塊實現與其它機架數據整數交換。
CTV功能塊的參數說明:
CTS—連接在硬件組態中的硬件模板地址D1300B
AT—設置通道名稱為A1_S
MOD—定義為R,Refresh模式
CRT—定義虛擬連接名稱為!A1S
CRV功能塊的參數說明:
AT—設置通道名稱為A1_R
MOD—定義為R,Refresh模式
CRT—定義虛擬連接名稱為!A1R
(5)在 TDC RACK1中插入RTCM功能塊,TM連接硬件組態中的CPU模板。通過給IS一個上升沿,那么05年8月19日10點02分就設置給D01P01了。選擇機架槽中最靠左側的CPU作為時間源。
(6)選擇TDC RACK5,注意需要修改默認機架的名稱A000為A005。新建CFC,并命名為COM_Rack5,雙擊打開。像TDCRACK1一樣,在TDC RACK5中插入@SRACK功能塊到表中,連接在硬件組態中的硬件模板地址D1300B。即利用D1300B模板作為接口通訊。并把該功能塊組態到T4的采樣時間。因為該功能塊要求組態到32 ms<= TA <= 256 ms。
(7)分別插入CTV和CRV功能模塊,插入NOP1_I功能塊實現與其它機架數據整數交換。
(8)在TDC RACK5中,插入RTCM功能塊,連接TM到D1300B,意味著該機架的系統時間由CP52A0讀入。插入RTCABS功能塊,可以從中讀出系統時間。
(9)分別編譯下載程序,由于TDC RACK1和TDC RACK5之間的發送和接收的通道名稱相同,即A1_S,A1_R。所以TDCRACK1和TDC RACK5即可以實現數據交換。這樣若和其它機架通訊只需要對應的輸入輸出通道名稱相同。
4 結束語
該控制系統完全滿足板材的各項生產要求,可實現全自動軋鋼,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大量光纖通信系統提高了通訊系統的穩定性,實現了高速控制和高速數據傳輸的目的,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鮑伯祥. 西門子TDC編程及應用指南[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
[2] 吉順平. 西門子PLC與工業網絡技術[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 (德)韋格曼. 西門子PROFIBUS工業通信指南[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