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是否完全是自由探索?如何加強新時代的基礎研究?如何打造一支潛心基礎研究的科研隊伍?
11月15日,在中國科學院加強基礎研究座談會上,包括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曾慶存在內的11位院士、專家,從中科院基礎研究的使命定位、人才培養、管理范式等多方面對上述問題提出建議。
從“能干什么”到“該干什么”
基礎研究是否完全是自由探索?與會專家表示并非如此。
11月5日,中科院在深入、廣泛的調研基礎之上,形成《中國科學院關于加強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基礎研究十條”),確立了新時期中科院基礎研究工作的總基調。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強調,中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力軍,要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科學前沿重大問題的定向性、體系化基礎研究作為主要任務,加快實現從“在干什么”“能干什么”向“該干什么”轉變。
對此,曾慶存表示,“基礎研究十條”出臺非常及時,且意義重大。“最重要的是,它在新的歷史時期明確了中科院的使命定位,就是要圍繞世界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發揮引領作用。圍繞這一使命定位,我們究竟應該做哪些基礎研究、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討論。”
“我們不要有這樣的誤區,認為基礎研究只是自由探索的研究,做出的研究成果是以發表論文為終點。實際上,基礎研究還是要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包括解決科學前沿領域的難題,以及做出顛覆性的技術。”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特別提到,尤其在高技術領域,要加長、打通基礎研究從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到工程技術的整個創新鏈條,系統性地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問題。
中科院院士、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指出,除了一部分自由探索的課題之外,要整合人才資源,把小而散的“個體戶”凝聚起來,有“十年磨一劍”和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圍繞重點科學目標集中攻關。
在生命科學、農業、人民生命健康等領域,中科院有很強的研究基礎與力量,在一些重要方向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引領國際前沿。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原副院長李家洋提出,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高產穩產優質高效新品種設計育種、重要疾病與傳染病的致病機理與新藥研制等基礎研究方面應加強支持,為國家戰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作出新的貢獻。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蔡榮根表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理論物理研究所調整科研布局,將優勢力量集中到面向科學前沿重大問題和國家需求的基礎理論問題上,希望通過基礎理論的突破,實現引領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則表示,在部署重大項目時,要經得起世界科學前沿領域的橫向比較,以及領域歷史發展的縱向比較,瞄準國際科學前沿的戰略必爭之地,在硬科技的主戰場上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對癥下藥 有的放矢
那么對于不同類型的基礎研究,應該如何具體支持?
對此,中科院原黨組副書記郭傳杰建議,針對不同類型的基礎研究應給予不同類型的政策支持。例如,對自由探索性的純基礎研究,應該強調保證“持續穩定支持”;亟待大力加強的是“卡脖子”技術的科學原理探究和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前沿的探索。
他同時提醒,有重大突破性的成果是科學家在良好的科研環境中長期堅持做出來的,因此應該按不同性質的研究項目組織課題,不能“一刀切”。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郭雷指出,應該分學科領域或分研究機構,深入查找、科學總結,在調整布局、優化選題和創新管理等方面到底有哪些具體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和制約,從而對癥下藥。
科研管理工作關系科研全局,郭雷認為,科研管理實際上是博弈復雜系統的調控問題,具有極強的復雜性。他建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復雜系統研究作為支撐,進一步提高科研管理研究和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從而提高科研產出的效率和效果。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原副院長詹文龍提出,要克服以往過度聚焦熱點、亮點的“短平快”研究,增加研究單位持續穩定調控能力,重視跨單位、多學科交叉研究及難發論文或專利的前沿技術研究,特別是努力解決高端科學儀器研制。
中科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則提出,目前在國際上,學科交叉已經成為基礎研究取得突破的關鍵組織模式和科研范式。要構建引領未來的能力,一方面要有能力開展高水平學科交叉研究,另一方面要有能力在學科交叉領域與他人密切合作。應加強學科交叉的科研范式,在新興前沿基礎領域搶占制高點。
把“青年人”變成“癡心人”
不管是“從0到1”還是探索“無人區”,要實現高質量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人才是關鍵。
“目前大量無序的競爭不但造成了科研經費的浪費,也阻礙了年輕人的成長。”曾慶存直言,“中央明確提出培育和選拔人才不能唯‘帽子’、論文多,這很重要,盡管不易做到。真正培養一個科研人才,只要能把工作完成得好,幾年不出文章都是正常的。”
王貽芳也表示,現行的人才評價體系以及對成果的價值判斷亟待改變,沒有論文、沒有“帽子”的年輕人得不到認可,不能只靠情懷做科研,這會降低對人才的吸引力。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指出,中國科技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過去過分強調論文和“帽子”,迫使有創新活力的年輕人盲目追逐熱點,缺乏對科學內涵和國家需求的獨立思考,發表了大量既缺乏原始創新又不能滿足國家需求的高影響因子文章,卻往往在重大科學問題面前知難而退。
他建議,從頂層設計和政策導向上構建包容、靈活、有彈性的組織與管理方式,改變過往“政府科技投資重設備、輕人才的預算傾向”。
趙宇亮認為,如果能創造一個無憂無慮潛心科研的環境,就有希望把“青年人”變成“癡心人”,打造一支癡迷科學的青年學者隊伍,釋放和催生更多更強的創造力。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