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已結束,種種量變經過了一整年的積累,產生了質的變化。在2022年伊始,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2021年吧。
在過去這一年間,財富還是飛速地流向巨佬的錢包。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個人凈資產增長了870億美元——賺的錢比福特汽車公司市值還高。谷歌的兩位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的資產凈值分別增長了460億美元和430億美元。此外,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的資產凈值也分別增長了210億美元和40億美元。
與此同時,蘋果公司市值逼近3萬億美元,比一年前增加了約7000億美元——相當于多出來個沙特阿拉伯的全年GDP。加密貨幣的市值則從7700億美元增長到了2萬多億美元,巔峰時期總市值也曾逼近3萬億美元。
互聯網用戶新增2.22億——比每年平均出生人數還多了近9000萬。目前,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離50億大關僅有“1億之遙”。
一年之間累計的種種宏大數字,凸顯出互聯網世界的波瀾壯闊。
雖然席卷全球的疫情造成了大規模失業,將全球不平等進一步推向極端境地,并導致超530萬人死亡。但也因為疫情,大家都只能居家活動,盯著手機屏幕,刷各種視頻和文字內容,以此打發時間,許多新概念也隨之涌現出來。
元宇宙、非同質化代幣(NFT)、去中心化組織(DAO)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新概念也井噴。許多新術語在一年前公眾還聞所未聞,但現在,人們對這些術語已經耳熟能詳。
21世紀僅僅過了21年,就已經進入到曾經難以想象的世界。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手機、社交媒體……人類社會已是滄海桑田。展望未來,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變革更為快速的世紀,很可能已經近在咫尺。
正式進入2022年,元宇宙的世界在向人們招手,汽車將更加自動化,手機的影像技術將更強大,或許還會有無人機投遞包裹,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將大行其道,基于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的Web3將成為互聯網的核心。
新的一年,科技行業無疑還會換上新的面貌,我們不清楚它會變得更好,還是更糟?只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又有哪些賽道脫穎而出,我們都會看到大把資金、還有不斷重復的新故事。
外媒根據2021年的報道資料,對2022年海外科技或將發生的大事件進行了諸多預測,新浪科技從中精選,梳理出15大事件預測、10大新興技術預測。
15大事件預測:
1. 蘋果谷歌被迫提供第三方支付
美國國會或將通過有針對性的反壟斷立法,迫使蘋果和谷歌允許相互競爭的支付提供商進行應用內購買,并增加監管機構的預算。
此外,更廣泛的一系列法案,將迫使谷歌、蘋果、Facebook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難以進行并購。
2. 蘋果公司或將收購某汽車制造商
其目的是獲得汽車制造技能和規模,以開發和制造未來的電動和半自動汽車。
當前,蘋果正在推進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目標是最早于2024年推出一款電動汽車。有報道稱,蘋果正在拜訪亞洲的供應鏈和汽車制造商,為2024年量產Apple Car電動汽車做準備。
3. Waymo將上市
新的一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Waymo將申請上市,讓員工有機會獲得流動性,并提高公司估值。在2021年的最新一輪融資中,Waymo的估值停滯不前,約為300億美元。
IPO后,Waymo將成為該領域最大的自動駕駛上市公司,其他上市公司還包括市值115億美元的奧羅拉(Aurora),以及市值約為80億美元的自動卡車開發商圖森未來。
4. 特斯拉或將與中國池制造商簽署投資協議
特斯拉可能與一家中國電池制造商簽署一項大型投資協議,這也是特斯拉迎合中國市場,并在電池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鎖定供應的努力的一部分。
預計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將親赴中國,并宣布成立合資企業、研發實驗室或重大投資,效仿英特爾、高通和蘋果等其他科技公司的做法。
5. 微軟難逃反壟斷審查
當前一輪反壟斷風暴向科技巨頭襲來,但微軟相對沒怎么卷入。但在未來一年,這家軟件巨頭將面臨更嚴格的審查。
6. 亞馬遜或將分拆AWS云業務
亞馬遜最終將決定分拆AWS云業務。多年來,華爾街分析師一直呼吁亞馬遜剝離其AWS云計算業務,但AWS業務前CEO、亞馬遜現任CEO安迪?賈西(Andy Jassy)總是對該想法不屑一顧。
如今情況或有變,部分原因是政府對亞馬遜的監管審查日益嚴格。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AWS業務CEO亞當?塞利普斯基(Adam Selipsky)之前曾推動大數據公司Tableau Software上市,他也是一位賈西很信賴的副手。
7. 比特幣價格或將突破10萬美元
2022年,比特幣的價格或將突破10萬美元大關,打破目前6.9萬美元的歷史新高。盡管數字加密貨幣市場以其波動性而聞名,但人們對比特幣的興趣與日俱增。數字加密貨幣的廣泛采用,應該會提振“這種最廣泛持有的數字貨幣”(比特幣)的價格。
此外,Avax令牌的價格,也將從之前146美元的歷史高點上漲一倍以上,達到300美元。
8. Meta或收購某游戲工作室
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將收購一個主要的視頻游戲特許經營權,以及負責這一特許經營權的工作室。除了提供一款大型游戲來推動Quest 2 VR頭盔的銷售外,Meta還將利用此次收購將Quest定位為微軟、任天堂和索尼游戲機的替代品。
9. YouTube或將推出NFT市場
YouTube將推出一個市場,供創作者銷售NFT(非同質化代幣)。在為其視頻創作者提供賺錢方式方面,YouTube一直是先行者。而且,由于公司面臨著來自其他社交網絡的更多競爭,率先推出NFT市場可能會給YouTube帶來優勢。
10. 動視暴雪或將任命新任CEO
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CEO博比?科蒂克(Bobby Kotick)將成為這家“四面楚歌”的視頻游戲發行商的董事長,一名有聲望的高管將接替他擔任CEO。這位CEO的潛在候選人之一是華納傳媒(Warner Media)CEO杰森?基拉爾(Jason Kilar),后者預計將在明年Discovery完成對華納傳媒的收購后辭職。
動視暴雪也可能選擇一名女性擔任CEO,部分原因是為了應對公司面臨的“性騷擾和工作場所歧視”的指控。而微軟游戲集團副總裁莎拉?邦德(Sarah Bond)和藝電(EA)首席運營官(COO)勞拉?米勒(Laura Miele)是兩位潛在的人選。
11. Instagram或推出兒童版應用
今年9月,Meta旗下照片分享平臺Instagram曾宣布,暫停開發“Instagram兒童版”服務。之前,該計劃遭到了用戶和立法者的強烈反對,但Instagram并沒有完全扼殺這個想法。
鑒于Meta需要更年輕的用戶才能生存(扎克伯格最近表示,服務年輕人將是該公司的“北極星”),而且Meta堅稱其Messenger Kids產品取得了成功。為此,Instagram很可能在2022年晚些時候,以某種形式重新推出“Instagram兒童版”服務。
12. 亞馬遜或將上調Prime會員價格
亞馬遜將上調Prime會員的價格(這幾年為每年119美元)。為了證明其合理性,亞馬遜可能會拿生鮮服務Amazon Fresh說事兒,以及在Prime Video上推出了更多電影和體育節目。大的背景則會是通貨膨脹和全球供應鏈緊縮。
13. Uber外賣平臺遭FTC調查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將對DoorDash和Uber Eats等外賣公司,對待餐廳和騎手的方式展開調查。
近年來,該領域出現了一波整合浪潮,DoorDash和Uber Eats的市場力量顯著提升,導致餐館廣泛抱怨高昂的費用和欺騙性的商業行為,而工人們對他們的工資和福利也表示不滿。
14. 組建亞馬遜員員工工會有望
勞工組織者或將首次贏得在美國組建亞馬遜員工工會的努力,這還要得益于亞馬遜最近與美國國家勞資關系委員會(NLRB)達成的全國性和解協議。為了推翻這一結果,亞馬遜將向NLRB提出申訴。
在歐洲,企業辦公通訊軟件初創公司Slack等公司對微軟的抱怨已堆積如山。這與微軟20多年前面臨的反壟斷監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時,微軟被指利用其Windows操作系統篡奪了Netscape網絡瀏覽器的市場地位。
15. Snowflake將進行20億美元的并購
云數據倉儲軟件公司Snowflake將進行至少20億美元的并購,以填補其產品陣容的空白,即用于構建和管理機器學習模型的軟件。可能的候選公司包括DataRobot、Dataiku和H2O.ai等。
并購有助于進一步強化Snowflake的業務。目前,該公司已經是數據倉庫(data warehousing)領域增長最快的供應商。數據倉庫是數據庫行業中一個專為快速信息檢索和分析而設計的領域。
10大新興技術預測:
1. 元宇宙
1992年,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他的小說《雪崩》(Snow Crash)中創造了“元宇宙”一詞,指的是一個可以通過特殊目鏡進入的持久存在的虛擬世界。人們可以在那里碰面、調情、玩游戲、買賣東西,以及做其他許許多多事。在2022年,它指的是視頻游戲、社交網絡和娛樂的融合,創造出新的身臨其境的體驗,例如在一場線上音樂會中邀游在你最喜歡的歌曲中。Roblox和堡壘之夜(Fortnite)等游戲都是這個新興媒體的鋪路石。Facebook已將自己更名為Meta以抓住這個機遇--也是為轉移外界對它的其他麻煩的注意力。
2. 虛擬網紅
與人類網紅不同的是,虛擬網紅永遠不會在拍宣傳照時遲到、在聚會上喝醉,也不會變老。這是因為虛擬網紅是計算機生成的角色。今年“雙十一”期間,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橫空出世,引爆網絡。截至目前,“柳夜熙”的抖音賬號發布了5條視頻,粉絲超800萬。國外現在首屈一指的紅人是蜜奎拉(Miquela Sousa),人們喜歡叫她“LilMiquela。這個虛構的19歲巴西裔美國人在Instagram上擁有300萬粉絲。虛擬網紅在今年掀起了一股熱潮,資本已爭相入局,可以期待其2022年的發展。
3. 腦機接口
4月,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一只獼猴真的在用腦芯片通過心靈感應玩電子游戲”。他的公司Neuralink在這只猴子的大腦中植入了兩套微小的電極。來自這些電極的信號以無線方式傳輸,由附近的計算機解碼,使猴子能夠僅僅用意念就在一個乒乓球游戲中移動屏幕上的球拍。
Neuralink希望2022年在人類身上測試其設備,讓癱瘓人士能夠操作電腦。另一家公司Synchron已經獲美國監管機構批準,開始對一套類似的設備進行人體試驗。其微創神經假體通過頸部血管插入大腦。除了幫助癱瘓人士,Synchron也在探索其它用途,例如診斷和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癲癇、抑郁癥和高血壓等。
4. VR健身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很多小伙伴會充滿斗志,制定好詳細的運動計劃,希望自己能多運動,但又缺乏動力。虛擬現實(VR)頭顯讓人們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燃燒卡路里,他們可以擊打或劈開撲面而來的各種形狀,或利扭動身子以躲避厚礙物。疫情封鎖期間健身房紛紛關門,同時功能強大的低價頭顯OculusQuest2發布,讓VR健身變得更加流行。這款頭顯的一個升級型號和新的健身功能將于2022年推出。、虛擬現實的殺手級應用會不會是健身?
5. 可穿戴健康追蹤器
遠程醫療咨詢已經司空見慣。這可能會改變Fitbit或AppleWatch等可穿戴健康追蹤器的前景。它們目前主要用作健身追蹤器,測量步數、跑步和游泳速度、鍛煉期間的心率等。但咨詢公司Gartner的分析師表示,此類設備的消費和醫療用途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
智能手表已經可以測量血氧飽和度、監測心電圖和房顫。預計在2022年推出的新版AppleWatch可能帶有新傳感器,能測量血液中的葡萄糖和酒精含量,以及血壓和體溫。提供這一傳感器技術的羅克利光子RockleyPhotonics稱其系統為“手腕診所”。此類功能的監管審批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與此同時,不僅僅是用戶,醫生也會更關注來自可穿戴設備的數據。
6. 量子計算
一個在1990年代只存在于黑板上的想法已經發展成各地政府、科技巨頭和創業公司之間的一場天價競賽:利用量子物理學反直覺的特性來建造一種新型計算機。對于某些類型的數學,量子計算機可以勝過任何能被造出來的非量子機器,快速處理密碼學、化學和金融中涉及的運算。
但這樣的機器何時會有呢?衡量量子計算機能力的一種方法是它的量子比特數。今年十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成功研制出66比特的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2.0”,同時,成功研制“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IBM希望在2022年實現433量子比特,2023年達到1000比特。但現有的機器有一個致命缺陷:它們所依賴的微妙量子態只能持續以微秒計的時長。改善這一點將需要多年時間。但是,如果與此同時可以使現有的機器變得有用處,那么量子計算可能會比預期更快地成為一種商業現實。
7. 太空旅行
在經歷了異常亮眼的一年后,太空旅行在2022年被寄予厚望。2021年,一連串由億萬富翁出資的努力將平民送入太空。7月,理查德布蘭森爵士的維珍銀河搶在杰夫?貝索斯的藍色起源之前率先抵達太空邊緣。兩位億萬富翁都乘坐自己的航天器完成了一次亞軌道旅行。9月,埃隆馬斯克的SpaceX運送四名乘客開展了一次為期多日的環繞地球軌道飛行。
三家公司都希望在2022年把更多游客送上太空。在這一年,進入太空的付費乘客有望首次多過政府雇安全,預計要到2022年下半年才能再次飛行,并將于第四季度開始商業服務。藍色起源計劃增加航班,但尚未說明時間和數量。SpaceX已達成一項協議,要把游客送往國際空間站。
8. 快遞無人機
它們起飛所花的時間比預期更久。但2021年生效的新規則將讓無人機送貨在2022年越飛越高。愛爾蘭創業公司Manna一直在戈爾韋郡(CountyGalway)遞送書籍、膳食和藥品,目前計劃把服務擴展到愛爾蘭其他地區以及英國。谷歌的姊妹公司Wing一直在美國、澳大利亞和芬蘭測試送貨,它將擴大2021年底推出的購物中心遞送到家服務。保加利亞創業公司Dronamics將開始使用有翼無人機在39個歐洲機場之間運貨。問題是,無人機快遞業的發展會提速還是減速?9. 電動“飛的”
9. 電動“飛的”
長期以來,“會飛的出租車”在這個新興行業的內部被稱為“電動垂直起降(evtol)飛機”,在人們眼里和白日夢無異,現在它越來越像是真的了。分布在世界多地的幾家公司將在2022年加緊試飛,目的是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讓他們的飛機獲得商業用途認證。總部位于加州的JobyAviation計劃打造十多輛續航150英里的五座飛機。德國的Volocopter的目標是為2024年巴黎奧運會提供空中出租車服務。其他競爭者包括億航、Lilium和垂直航空航天(Vertical Aerospace)等。留心看天吧。
10. 3D打印骨骼移植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使用3D打印生物材料來創造人造器官。最終目標是從患者身上提取一些細胞并創造出功能齊全的移植器官,解決器官移植需要長久排隊、做匹配測試和有排異風險的問題。
要制造肉質器官還有一段路要走。但骨骼就沒有那么難。兩家創業公司Particle3D和ADAM希望在2022年打印出可被植入人體的骨骼。兩家公司都用鈣基礦物質來打印,依照患者的CT掃描量身定制骨骼。 Particle3D在豬和小鼠身上的試驗發現,在完成移植后的八周內,骨髓和血管開始在植入物內生長
ADAM公司表示,它的3D打印植入物會刺激自然骨骼生長,與此同時自身逐漸生物降解,最終被患者的骨組織取代。如果一切順利,研究人員表示,接下來將會3D打印血管和心臟瓣膜。
來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