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5日在天津舉行的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以“數字賦能、智贏未來”為主題。自2017年開始,天津在國內率先搭建起“會展賽+智能體驗”四位一體的國際化交流平臺,成為世界智能產業的一個風向標,也是從這時起,天津從“制造”轉向“智造”。
智慧賦能,老碼頭變新港
從高空俯視天津港,4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192個泊位星羅棋布。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港時指出,要志在萬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
過去的傳統集裝箱碼頭,無論寒冬酷暑,工人們都要登上幾十米高的岸橋,長時間低頭操作,頸背腰承擔著相當大的負荷。現在,這些岸橋司機再也不用風吹日曬、爬梯登高。在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女司機馮旭正坐在舒適的智控中心內,專注地盯著大屏幕上呈現的數字孿生港口,只需幾個簡單的操作,就能完成貨物裝卸的整個流程。
走進天津港打造的這個全球領先的“智慧零碳”碼頭,各種尖端技術讓人應接不暇:基于單小車岸橋+地面智能解鎖站+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ART)+水平運輸邊裝卸堆場布局;自主研發、真正基于AI的“智能水平運輸管理系統”;實現車路協同超L4級無人駕駛在港口規模化商用落地;實現真正意義上“5G+北斗”融合創新的全天候、全工況、全場景泛在智能……基于5G、北斗、人工智能等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尖端技術落地應用,破解13項世界級難題,形成76項發明創新。
同時,天津港與國網天津電力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港口智慧配電網。兩臺4.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和總裝機容量1.43兆瓦光伏系統并網運行,構建起一流綠電供給體系,使天津港綠電年發電量增至4730萬千瓦時,保障零碳碼頭100%凈零排放。
“現場各隊站的人員,馬上開始大件作業,各相關人員請到位,重點做好組織,確保接卸安全……”在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調度指揮中心,碼頭操作管理部副經理孫巖正手持對講機,聚精會神盯著四組顯示器中實時傳回的碼頭現場情況,簡潔精準地發出作業指令。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時,碼頭操作管理部值班經理孫巖和同事們當天都在現場工作。如今,他已成長為碼頭上有名的“效率先鋒”。“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讓大家備受鼓舞,我們一直牢記總書記囑托,為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盡自己的一份力。”孫巖說。
幾年來,孫巖和同事們在工作中摸索出一系列搶動態、提效率的好招法。“一方面,精心制訂最優作業計劃,科學匹配泊位、場地、資源。”孫巖說,“另一方面,智慧賦能。比如,我們團隊自主研發了‘智能岸橋作業計劃應用程序’,可將船圖數據一鍵導入生成作業順序,15至20分鐘一份最優作業計劃就完成了。”
6月24日7時,太平洋國際公司在“海邦”輪7198標準箱的進出口作業中,以每小時285自然箱的在泊船時效率,一舉打破長榮歐洲線全球作業紀錄。在孫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3年來先后8次打破全球港口在泊船時效率紀錄,保持2M聯盟北歐一線、中遠海運歐線等航線作業效率全球領先。
“銀發”也智能
?蛋蛋你好,今天的黃瓜多少錢?”
“今天天氣如何?”
每天早晨,中新天津生態城季景華庭70歲獨居老人王玉英都會和機器人“蛋蛋”進行交流。王玉英說:“‘蛋蛋’每天會提醒我去社區模特隊排練,還能和我聊天,會告訴我天氣、菜價。”
除了陪老人“聊天”,智能設備還能解決大問題。
同住中新生態城的王奶奶,早晨7點,測好血壓,戴上能夠測量心率、步數等數據的智能手環和防跌倒檢測儀。“我腿腳不好,怕摔跤。當我可能跌倒的時候,防跌倒檢測儀就會語音提醒我注意。”王奶奶介紹說,她家的智能設備可不止于此,在她的床頭還裝有SOS緊急報警按鈕,當身體出現不適,按SOS可以發起緊急求助,指揮中心會收到系統提醒的“平臺顯示您轄區有老人觸發求助信息”,便于及時處理。如果轄區有老人家里水電數據超過24小時沒有變化,系統也會報給指揮中心多加關注。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紅外線傳感器可以監測活體在封閉空間里的活動狀態,比如監測人體的高度。如果人體的高度長時間低于某一指標或者在人體高度之上沒有任何的活體運動,我們根據一套算法系統判斷老人出現怎樣的意外,智慧養老系統會自動觸發預警,養老機構工作人員也會第一時間上門查看,提供幫助。”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占總人口的18.70%,比2010年上升5.44個百分點。龐大的老年人群給養老產業帶來“井噴式”發展機遇,與此同時,養老服務業人才短缺問題日益凸顯。天津在老年產業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一年前,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開幕前夕,天津市聯合科大訊飛上線天津“銀發”智能服務平臺。目前,該平臺已覆蓋天津市共2.6萬戶重點關愛人員,累計關懷外呼13萬余次,短信發送3.8萬條,處置告警事件1.5萬起。
養老服務數據管理平臺的搭建,解決了“散”(老年人口分散導致無法集中服務)、“繁”(現有養老服務項目繁多)、“慢”(老年人適應性慢)的問題,并幫助政府和服務商進行決策。
中國社科院《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預計2024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增長將突破10萬億元,年均增速約20%,中老年市場將成為巨大的藍海市場,智能設備在這個市場里前景廣闊。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