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全球,人類已經進入數字化、平臺化和智能化時代,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全球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即如何重新定義并重塑教育,以培養出能引領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促進世界和平與社會進步。面向未來,我們要敢于擔當,大膽創新,探索形成未來教育的“中國方案”。
中國教育面臨趕超和引領的機遇
當前,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已吹響了全球教育變革的號角。在數字化時代,簡單傳授知識的教育已經不再適應實際需求,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出現和持續迭代,迫使教育探索全人和全民教育的新理念新范式。未來人才要能夠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智能機器人為人類創造新生活和新世界,不僅需要專業技能,更需要深厚的素養,具備全球視野、批判性精神、高階思維、跨學科能力、虛實結合的協作力、極強的想象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智慧、數字素養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等。因此,社會化學習及個性化、興趣驅動的終身學習成為必然,而能夠支撐這樣的學習需求的未來教育必須是人機融合、超越校園、跨越國界的。
這既是挑戰,也是中國教育趕超和引領的機遇。全球教育體系現在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就看誰動身早、思路對、方向準、有智慧、跑得快!數字化時代充滿不確定性、模糊性、復雜性和易變性(UACC),相對于西方擅長的解析哲學,中國人習慣的整體思維更有利于應對UACC環境,中國人對模糊性和復雜性的忍耐力以及強大的韌性,有助于發展出引領未來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戰略上講,全球數字化轉型對中國教育是一次重要機遇,不能等待或猶豫甚至焦慮,一定要立即行動,大膽探索如何利用數字化重塑教育,進而引領未來教育。關鍵在于,我們要掙脫內卷,抓住機會,敢于突破,大膽創新,智慧行動,立志于給未來教育一個“中國方案”。
與現代技術共舞,創造教育新價值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2023年的爆炸式發展,打破了原有的“人力—資本”經濟結構,通過“科技—產業—就業—教育—社會”的互動,正在動搖傳統科教系統的根本。首先,人工智能將改變知識的生產、獲取和應用方式,“知識性”教學模式面臨生存危機;其次,人工智能及其應用將沖擊社會人才供需結構,高校專業設置、支撐體系面臨重新構建;再次,人工智能輔助科研促成科技奇點,傳統科研體系面臨重構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數字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和努力方向,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提出教育數字化是全球范圍內教育變革的戰略選擇與關鍵舉措;智能化是教育變革的重要引擎,為推動科學教育與文化教育有機結合,服務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發展數字教育,關鍵在應用,潛力在共享,生命力在創新;開放合作是數字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應合作發揮數字技術優勢,促進數字教育包容性發展等等,可謂吹響了積極推動教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號角。
如何利用數字化重塑教育?總體講,要重新理解數字化時代各類人才的素養結構,重構教學主體觀念,探索人機協同的教學范式。教師需要探索人機協同的新教學方式,學生要養成人機協同的學習習慣、自我提升與成長習慣,學校要重建人機協同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教育體系,教育管理部門需要制定支持教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具體講,數字化時代,以學生成長為目標、興趣驅動、人機融合、數智技術支持、個性化、問題(研究)導向、終身學習的育人模式逐步形成。教育亟須探討如何培養人“區別于機器或駕馭機器”的能力,重建相應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過程、評估方式及育人環境。與此同時,根據數字化時代的產業和市場變化,調整大學的專業體系、培養模式、育人環境、校產融合方式的設計,如強化數字素養(計算機智能、AI應用、人機協作等)和創業素養以及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在過去強調專業性思維培養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高階思維的培養。
總之,在數字化、平臺化、智能化背景之下,中國教育要敢于擔當,大膽創新,為未來教育形成“中國方案”;同時,要發揮平臺作用與窗口使命,扮演好“凝聚劑”“發酵劑”角色,引領和促進國際產業創新生態的搭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