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9座GDP萬億元城市,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集聚全國約30%的高新技術企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立……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各地“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這兩個關鍵詞”“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3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處處“新”潮澎湃。
強強聯合
每12分鐘下線一臺“全長三角造”機器人:軸承來自溫州、伺服電機來自衢州、諧波減速機來自蘇州……上海新時達機器人超級工廠聯合上下游12家企業,能夠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制造出“全長三角造”機器人。
新時達總裁梁銳告訴記者,2022年7月,上海市經信委向蘇浙皖工信廳發函,商請支持打造首款“全長三角造”機器人,以防范可能面臨的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當年,“全長三角造”機器人整體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實現國產品牌進入汽車主機廠產線“零的突破”。
類似的協同創新比比皆是。在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內部,近10個圓柱形“小冰箱”里精心排布著10多個比指甲蓋略大、帶著光纖“小辮子”的金屬模塊。“這些模塊名為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是‘九章三號’中捕捉并識別單個光子的‘眼睛’。”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說,在上海誕生,到浙江封裝,再到安徽應用,每個單光子探測器都會經歷長三角協同創新之旅。
記者還注意到,集中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半數分布于長三角地區。比如,“上海光源”和“合肥光源”強強聯合,共建第四代大科學裝置“合肥先進光源”,探路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數據顯示,長三角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計28個。
打破壁壘
“8年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歷經1.0版源起松江、2.0版聯通嘉杭、3.0版九城共建,從秉持新發展理念的基層生動實踐上升為國家戰略重要平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執行主席、上海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表示。截至目前,G60科創走廊九地GDP占全國比重上升到1/15;研發投入強度均值達到3.77%;高新技術企業數占全國1/7,累計增幅超過2倍;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占全球2.59%;科創板上市企業數超全國1/5,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超1/8。
G60高速公路沿線10余個城市,都積極爭取加入科創走廊“大家庭”。今年1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上饒)科技合作產業園和協同創新中心同步揭牌,助力實現“研發孵化在上海、轉移轉化在上饒”。目前,已有安徽合肥、浙江金華、浙江湖州等城市在松江區建立了18個科創“飛地”,構建研發總部在上海、生產制造在當地的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走向一體化需打破行政區劃界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內,來自科創走廊九城市的工作人員在一起辦公。“共商共建成為現實,大大便利了進一步的協同合作。”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松江區副區長劉福升說。G60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賈占鋒表示,相關部門先后推出28條金融支持政策,實體化運作上交所資本市場服務G60基地,做大綜合金融服務聯盟,成員單位拓展到550家,累計授信融資總額超2.9萬億元。
各揚所長
在推進長三角協同創新之際,各地打破區域間壁壘,各揚所長,既做好“自己的事”,更做好“共同的事”。
今年1月,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開啟商業首航。“郵輪是長鏈條的萬億元級產業。在郵輪供應鏈中,包括鋼板在內的部分船舶材料為國內采購。”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琦說,長三角地區發達的造船工業帶動了船舶配套、設計、維修等行業的進步與發展。在郵輪國內采購的部分中,來自長三角的供應商占大多數。
不只郵輪產業,通過產業集群協同發展,長三角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我們把總部設在松江、制造基地設在金華,剛好都在G60科創走廊上,這不是巧合。”盤轂動力總裁助理潘存偉說。
隨著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長三角產業結構加速邁向中高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的產業規模已分別占全國的3/5、1/3和1/3;科創板上市企業超270家、占全國48%。展望未來,長三角科創一體化生態圖景徐徐展開,生機盎然。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