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顯著特征、發展路徑、目標任務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是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出來的生產力本質特征的精準把握,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又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要將新質生產力“是什么”的理論內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怎么干”的實踐要求結合起來,深入認識和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各生產要素相互作用、耦合關聯,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要牢固樹立系統思維,全面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基礎是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圍繞科技創新優化要素配置是改進生產函數、提高發展質效水平的關鍵。新質生產力的承載主體是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能夠形成優質高效的生產供給能力。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是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持續提高、碳排放和污染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等也是衡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明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要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起抓,著力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新型生產關系,更好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而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要堅持向“新”向“上”向“綠”向“優”發展,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更加穩定、更加高效、更可持續的發展。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從發展趨勢看,科技創新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具有廣泛滲透性的科技革命,對各行業的投入產出結構、成本收益曲線、生產組織模式等均帶來深刻影響;另一類是具有垂直顛覆性的技術變革,對特定行業的深度轉型發展產生直接作用和重大影響。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主動適應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以各類要素優化組合躍升為基本內涵。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賴于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要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組合提供了巨大空間,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釋放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乘數效應,提高資本、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利用水平,促進各類生產要素高效適配、耦合共生,全方位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以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支撐。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可能脫離實體經濟,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充分依托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更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物質技術基礎。目前我國部分傳統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從根本上說是科技創新不足制約了產業高質量發展。一些新興產業能夠贏得國際競爭優勢,關鍵在于走出了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新路子。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協同推進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搶占產業發展新賽道,拓展經濟增長新空間。
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標志。全要素生產率是要素投入轉化為產出的總體效率,體現了技術進步、要素配置優化、制度創新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過度依賴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的投入,存在突出的瓶頸制約。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通過推廣應用新技術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帶來更加廣闊的效益增長空間。在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的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有助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有助于持續降低碳排放、污染排放強度,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保障。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型企業培育、要素市場化配置、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創新政策舉措,構建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的良好生態。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