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是什么?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技術基礎,被稱作“工業制造的眼睛與神經”。只有“看”得更準,制造才能更精準,產業科技創新才有更多可能。
10月30日至31日,全國市場監管系統計量工作座談會、計量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會暨2024測量科學與產業計量測試技術報告會、首屆計量儀器裝備展在江蘇蘇州舉行。一批計量科學新產品、新裝備和新技術集中、全面亮相,與會專家學者就計量科學助力產業發展等話題展開交流。
國產計量測試評價裝置實現突破
作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的重要工具,高端科研儀器的自主水平是衡量國家科技創新硬實力的重要標志,而計量測試評價裝置則能夠對儀器儀表的關鍵計量指標、可靠性、穩定性、測量功能等進行綜合評價。展會上,近300家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計量技術機構、國內外高端儀器儀表企業攜帶1500余類計量新產品、新裝備和新技術參展,一些高端科研儀器計量測試評價裝置頗為“吸睛”。
食品中是否含有害物質?空氣中是否含有毒顆粒?人體中是否含某種疾病的標志物?——質譜儀通過分析物質的帶電粒子,可以找出物質的真實成分,并測出含量,因此應用極為廣泛。在超靈敏質譜計量測試評價標準裝置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平表示,我國質譜行業起步較晚,在核心零部件、技術等方面受到制約。近年來,國產質譜儀器廠商積極開展自主研發。“這套計量測試評價標準裝置能檢測出0.3飛克極低含量物質,相當于準確測量出一滴水中低至百萬億分之一的物質成分,性能水平足以覆蓋市面上超七成質譜儀的測評需求。”楊平介紹,研究團隊基于國際領先的質譜技術研發,與標準物質、計量方法構成三位一體的計量技術體系,有效填補了我國質譜檢測評價體系空白,目前已在藥品、代謝物、蛋白質等多領域得到應用。
在同濟大學展臺,一排直徑約30厘米的“放大鏡”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些“放大鏡”對準的是一粒粒微小的“標準物質”——這是該校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程鑫彬攜團隊就納米制造產業計量問題展開攻關的成果。“納米測量的準確性需要計量校準,長度與角度最重要,這兩個參數能保證納米制造的準確性。”程鑫彬介紹,團隊提出角度量值溯源的新理念,建成我國首個納米角度一級標物,可以用于原子力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畸變校準,使納米制造和測試更加精確——“這一標準物質在長度和角度方面,分別達到0.001納米和0.001度的精度”。
建立新一代國家測量體系框架
在計量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會暨2024測量科學與產業計量測試技術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譚久彬建議建立新一代國家測量體系與儀器產業體系,為我國高端制造業適應產業變革、形成更強的國際競爭力提供保障。
當前,我國制造業較為活躍,但制造業面對的高質量發展任務十分緊迫。譚久彬認為,發展高端制造業必須夯實產業技術基礎,也就是基礎測量。為此,他呼吁建立新一代國家測量體系框架,在基于常數化定義的國家計量體系基礎上,發展新形態產業測量體系,增加區域計量與行業計量體系,實現對產品全制造鏈、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精度、性能、質量的把控。“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具有后發優勢,可以走一條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并行推進的智能制造創新之路,不斷推動高端儀器新形態變革”。
今年8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計量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優秀案例征集活動。經專家評審,最終遴選出10個優秀案例和90個典型案例在本次活動上發布。
此次發布的案例既有技術突破、產業升級,也有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其中,由國家智能電網量測系統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開發的高壓電力互感器運行狀態診斷平臺可實現大規模高壓電力互感器的不停電智能診斷,推動了高壓電能計量領域生產要素的配置創新,助力能源行業發展和綠色轉型;日照市計量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港口日照港集團有限公司打造“計量數倉”“測量系統”“無人機群”等智慧平臺,將計量測試技術嵌入港口物流管理全過程。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各類計量資源聚焦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已在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生物醫藥、電力等領域批準籌建66家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正式驗收23家,在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計量測試技術。“下一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還將圍繞重點領域需求凝練重點項目,依托重點機構開展協同創新攻關,推動計量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轉化和應用,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白清元說。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