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7年來,在三地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成效明顯。但是,當前京津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格局尚未形成,尤其是北京科技成果難以在天津、河北(含雄安新區)轉化,成為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痛點。
7月下旬,《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實施方案》《河北雄安新區條例》先后公布,明確提出要形成“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等協同發展新模式。筆者認為,應從創新鏈和產業鏈更好融合、科技資源共建共享、轉化需求精準對接等方面入手,促進北京科技成果在天津、河北、雄安新區落地轉化,破解京津冀協同發展困局,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
大力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
北京成果難以在津冀轉化,一個關鍵原因是北京高端產業和津冀傳統產業間是斷裂的。一方面,天津和河北省缺乏承接北京市轉化成果的能力,北京戰略性新型產業的重大研究成果很少在津冀區域落地。另一方面,津冀傳統產業難以得到高水平的技術指導,缺乏轉型升級的方向和突破口。為此,需要以促進區域內產業發展向協同化、集群化演進為導向,加強京津冀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讓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杠桿”。
近日,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門聯合開展《面向“十四五”京津冀產業協同布局》課題研究,編制形成《京津冀產業協同規劃(建議稿)》,認為三地可聯手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汽車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初步為京津冀創新鏈的布局和發展給出了基于產業部門的指導建議。
筆者建議,應以在京津冀區域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為目標,加強規劃制定工作,提升對區域創新鏈、產業鏈布局的引導力度。要結合三地的發展目標和條件稟賦,選擇、確定重點發展的產業集群,以此提出重點創新鏈、產業鏈的布局方案,助推河北省、雄安新區提升成果轉化承接能力,促進京津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此基礎上,還要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持續優化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制,打破三地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制定相對孤立、分散甚至存在矛盾的局面,發揮出三地科技、工商、稅收、財政、產業、金融、人才等政策的協同效應。
持續完善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建設完善的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是京津冀創新資源活化和價值創造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三地對此開展了一些改革探索,例如,2018年北京市修訂《首都科技創新券資金管理辦法》,啟動了京津冀創新券試點,主要支持三地企業利用異地科研設施與儀器開展研發和科技創新活動。京津冀通過遴選形成互認開放實驗室目錄,實現了三地科技創新券互認互通。在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北京向河北的技術輸出有所增強,2019年河北吸納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14億元,較2017年增長了41%。
盡管取得一定進步,但挑戰依然嚴峻。其中,尤以北京市創新資源潛力的釋放最為困難。2019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282.80億元,僅占流向外省市成交總額的9.86%,另有90%流向津冀以外區域。在這組數字面前,進一步健全科技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需求愈顯急迫。
筆者建議,在持續深化京津冀三地創新資源的開放合作工作中,可以嘗試進一步拓展國有科技資源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政策的適用范圍,將科技成果、專家人才等國有科技資源納入首都科技創新券的補貼范圍,進一步激活北京市國有科技資源的增值潛力。同時要強化科技成果登記和公開,對政府資助關聯成果進行全覆蓋式登記,對非財政資助成果協助其辦理登記,在保障國家安全和市場秩序的前提下,登記的科技成果信息及時向社會公開發布。
不斷創新成果轉化需求精準對接機制
為了推動天津、河北(含雄安新區)本地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同時提升其承接北京市成果轉化的能力,有必要通過項目合作、轉化服務平臺、產學研合作等途徑,盡可能多地挖掘、對接三地成果轉化需求,拓展北京作為創新高地的“輻射圈”。建議從科研項目和創新平臺建設兩方面,圍繞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需求的精準對接,開展新機制的設計應用和試點示范。
第一,要完善京津冀三地重大科研項目協調機制。為支持北京高水平成果在天津、河北、雄安新區轉化,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建議整合三地科創財政資源,設立“京津冀科技創新合作專項”,鼓勵需求挖掘和對接的下沉化,采用“訂單式立項”“揭榜掛帥”等方式,面向京津高精尖技術應用、河北省傳統產業升級的需求指導科研項目立項。
第二,要進一步推動各類創新平臺共建,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開展異地合作。建議在雄安新區、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開展先行先試改革,承接北京優質創新資源疏解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還應鼓勵京津冀研發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聯合開展共性技術攻關和先進技術應用場景建設,在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共同推動新技術新產品迭代升級、示范應用,提升成果產業化水平。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