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重構全球創新版圖。未來產業面向未來,決定著今后產業和區域競爭力,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應當予以重視,并強化對其的前瞻謀劃能力。
在近日舉行的2022年(第四屆)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上,有與會專家指出,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迅速,但總量還不夠大,處于成長期,應積極有序并適度超前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未來產業面向未來,決定著今后產業和區域競爭力,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應當予以重視,并強化對其的前瞻謀劃能力。
何為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是包括機器人、尖端生命科技、網絡安全和大數據等在內的一系列推動全球經濟社會變遷的關鍵產業。在新一波科技創新浪潮中,如何找尋發展方向,打造自身優勢點,深刻影響國家發展的長期主動權。而未來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應對與解答這一重要命題。
推動未來產業發展,要以更長遠戰略眼光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是由重大科技創新產業化形成的,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躍遷起到關鍵性、支撐性作用,需要超前布局。不過,其高不確定性、高風險性和長周期性,決定了政府難以投入過多資源進行大面積扶持,同時,由于其在短期內無法轉化為利潤,寄希望于企業在現有發展環境下自主培育也不現實。因此,有效培育未來產業的關鍵在于政府的精準引導,凝聚市場力量共同構建未來產業創新生態,打造“科學預見—科技研發—投資孵化—產業落地—收益回報—迭代預見”的良性循環。
為此,一是要加快建立支撐全要素融合的數字資源基礎平臺。未來產業具有高融合性、高復雜性等特征,科學預見和成功培育該產業,有賴于科技決策支持、要素配置、組織實施、轉化孵化等環節的一體化提升。這之中,首要任務是打通部門間、行業間和區域間的數據孤島,促進數據市場化流通、低成本交易和高效整合,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等多鏈融合,為技術、組織、市場、戰略和各類創新要素的有機協同提供支撐。
二是要加快形成基于人機混合智能的產業預見與科技決策能力。由于目前對未來產業的預見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數據支撐,需要加快探索人類主觀洞見與機器定量分析的深度融合,以人機混合智能技術,提升小數據、無數據條件下的預見決策能力,謀劃面向未來產業的科研布局。
推動未來產業發展,基礎任務在于推動產業理論創新和體系構建,為我國在全球范圍內倡導未來產業發展理念、方向、道路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一是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樹立為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根本目標和原則,持續推進教育公平,強化創新創業核心資源的公共屬性,不斷釋放人民群眾的創新潛力,引導和支持創新主體與市場主體放眼長遠,不被短期和局部利益束縛,更多關注國家重大戰略、社會整體福利和企業長期效益。二是堅持決策體系、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供應鏈、國內統一大市場、本土人才、金融系統等全方面高水平自主可控,將未來產業的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誰能順應和把握大勢,誰就能夠贏得人心,引領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在推動未來產業實踐落地的過程中,我國要在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等前提下,突破國際秩序中長期隱含的單邊主義與零和思維,走出一條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和全人類共同繁榮富裕的未來產業發展路徑。要積極牽頭組織國際未來產業聯合培育項目與工程,高質量整合知識、技術、人才、資金等全球要素,在產業體系、科研體系、標準體系、治理體系等方面豐富合作內涵、完善合作布局、創新合作機制、做強合作平臺、提升合作水平,不斷促進未來產業在世界范圍內共創、共贏、共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