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隨著四川在國家創新版圖中的地位愈顯突出,成都正大力引進支持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努力加快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這里已經成為海外人才前來創新創業的一片熱土,成都在引才政策和產業環境上究竟有哪些優勢被海外人才看重?海外人才緣何匯聚于此?
吸引3000多名海內外嘉賓線上線下參加,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4名、海內外院士67名、海外創新團隊100多個;來自47個國家的1005名海外人才與四川省345家用人單位簽訂了引才協議……這是前不久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西部海外高端科技人才洽談會取得的碩果。
隨著四川加大力度引進和支持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成都成為不少海外人才來四川的首選之地。當地對海外人才究竟有何吸引力?經濟日報記者走訪了成都多名從海外至此的創新創業人員,傾聽他們選擇這里的原因,試圖從中解讀成都招引海外人才的密碼。
靶向引才靈活務實
“成都是一座自帶‘流量’的城市,政府十分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這里還擁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川大、電子科技大學等全國知名的醫院和高校,這是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較好的城市所具備的要素。”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進說,2009年與成都“初見”,吸引他的是這里蓬勃發展的經濟、宜居宜業的環境、志同道合的同行。
西南地區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首家在中國進行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開發及工業應用的公司、擁有約20個內部新藥項目且有4個項目獲得臨床試驗批件并進入臨床試驗……創業至今,亮眼業績的背后是得力人才的支撐:公司全球500余名員工中,研發人員占比超過80%,博士學歷占比20%。
李進告訴記者,人才是公司最寶貴的資產,也是公司提升創新能力、實現未來發展的基石。這些不斷涌入的人才中,有很多是企業陸續招引的海外人才。
“成都不斷迭代人才政策、改革人才計劃,市、區兩級大力支持用人主體‘帶指標、帶政策’靶向引進海外人才。”成都高新區科技和人才工作局人才處處長陳亮說,優秀的海外人才不會憑空“蹦”出來,重點企業、科研院所往往更清楚行業人才在何處,具有目標性的引才工作更能營造一種良好的人才生態。
成都先導就是成功案例。作為一家生物醫藥領域的重點企業,他們一方面修煉內功,用廣闊發展前景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借助外力,依托省、市、區三級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項目吸引人才。在對接海內外優質人才時,他們積極宣傳并重點介紹與候選人匹配的人才政策、項目及成功案例,這幫助他們近3年來成功引進了多名高層次優質人才。
引才方式還可以多種多樣、百花齊放。2021年7月,成都啟動了2022“蓉漂杯”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吸引了來自21個國家85個城市的2301名高層次人才同臺競技,促成深圳蘑菇車聯、希迪智駕等18個高層次人才項目簽約落地。此外,成都高新區的新型研發事業單位、科研院所面向全球招募的相關人才,經認定后將獲得時長3年、每年最高500萬元人才補貼,最高500萬元安家補貼或獲贈一套專家公寓。
人才能留住,也離不開真金白銀的獎勵。在很多海外人才看來,成都的引才政策含“金”量在全國來說不是最高的,但相關配套政策對創業者極具吸引力。
“我是成都市級人才計劃入選者、成都市大數據領軍人才、四川天府新區‘天府英才’計劃認定的人才,我的企業獲得了持續且數額可觀的研發資金支持,我本人也拿到了落地安家費。”“80后”“海歸”人才張睿睿創辦的成都睿樂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有80多名員工,其中“海歸”人才占比超20%。
靶向引才、靈活務實,這是記者走訪成都招引的海外人才時多次聽到的評價。對他們來說,身處海外,對國內的城市狀況、產業信息、人才政策等具體情況的掌握很難做到非常清晰準確,心中難免會有種種不確定性,而靈活務實的政策和多平臺靶向引才則為他們提供了更為通暢的創業就業渠道,讓供需對接更明確,讓信息獲取更便捷。
這樣的操作帶來了顯著成效。如今,成都已依托企業、高校、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41個。累計引進“蓉漂計劃”專家959名、頂尖創新創業團隊98個,人才創辦或技術領銜36家企業在A股上市,其中在科創板上市16家。
持續創造“用武之地”
走進海創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實驗人員正在爭分奪秒沖刺研發任務。基于PROTAC及氘代等核心技術平臺,他們專注于腫瘤、代謝性疾病等重大治療領域,已申請PCT和中國發明專利200余項,獲得中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專利授權70項。目前,公司共10項在研產品,4項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海創藥業創始人陳元偉于2013年選擇來到成都創業。“做生物醫藥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引入投資人很關鍵。投資人一方面要看公司潛力,另一方面也要看當地產業發展的預期。”陳元偉說。事實上,對陳元偉和公司的投資人來說,所謂“預期”是對產業前景和城市發展的預判。
對成都引進的海外人才來說,這座城市要打消他們的顧慮和不確定因素,勢必要出臺極具競爭力的配套政策,要有魄力和決心讓產業發展跟得上或先于企業發展,為海外人才創造“用武之地”。
2022年4月份,海創藥業成功登陸上交所科創板,標志著公司從研發階段創新藥企業向研、產、銷一體化的制藥企業邁進。而與此同時,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也呈現蓬勃之勢。在海創藥業登陸科創板的前一年,成都印發《關于促進成都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促進成都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提出打造世界級醫藥健康產業高地。到2025年,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營業收入將達1萬億元,生物醫藥產業已經成為成都重點打造的萬億元級產業。
在成都,有的人背負著投資人的期望,事業發展突飛猛進;有的人沒有投資人,單打獨斗也能闖出一片天地。
獲得博士學位的張睿睿創辦成都睿樂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后,在沒有資本注入的前提下,運行兩年多便開始盈利,對此他頗為自豪,“不同于市面上常見的送餐、貨物分揀機器人,我們公司設計的機器人有著最強‘大腦’,是特定場景物聯網平臺的表達方式之一”。據悉,睿樂達為成都市的政務大廳、醫院、文旅項目等多種不同場景設計過最強“大腦”。
“在成都舉辦的大運會上使用的賽事機器人是我們公司的產品,也是目前市面上集成度最高的一款機器人。它的身體里甚至‘背’著AED自動體外除顫儀,遇到緊急情況時不僅能保證儀器盡快到位,還能現場連線專家提供急救方案。”張睿睿說,不論是大運會還是許多城市項目,都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創新應用場景。
位于成都雙流區西航港街道空港二路558號的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辦公樓看似不起眼,實則“暗藏玄機”,該建筑的外立面與碲化鎘發電玻璃在此實現了完美結合。發電玻璃不僅滿足了建筑美學和建筑需求,還為公司提供了可持續的能源供應。2022年年初,該公司研發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在北京冬奧會多處建筑場景中得以應用,讓“成都制造”閃耀北京冬奧會。
“到成都創業首先是因為離雅安市石棉縣較近,石棉有我們生產所需的礦產資源,其次是因為成都是省會城市,各方面資源相對集中。盡管在公司發展后期我們放棄了對礦產的依賴,但扎根成都,從困難和淚水中走向成功,是我一直以來的堅持。”這樣堅決的態度,與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錦功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
上世紀80年代,潘錦功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后,曾在大慶油田短暫工作過。當時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學技術,報效祖國”的念頭就此扎根心中。2010年,從海外留學歸來的潘錦功來到成都創業,這座城市包容開放、支持創新的氣質與企業不謀而合。如今,成都中建材已經擁有34項發明專利,多個項目帶著“成都制造”的頭銜走向全國。
而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創始人王暾眼中,城市在發展中為企業創造的機遇更讓他興奮。他關注到,自“公園城市”理念2018年被成都首次提出以來,即賦予了這座城市建設“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公園城市新使命。借助發布“城市機會清單”的形式,成都讓更多場景具象成為可感知、可視化、可參與的城市機會。
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6.0級地震發生時,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10秒向宜賓發出預警,距離震中300余公里的成都則提前61秒就收到了預警。這套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打造的系統,讓王暾及他的團隊一戰成名。
此后數次震級較強的地震發生時,四川多地居民均能通過手機、電視、學校里的大喇叭提前收到倒計時警報聲。“電視、地鐵、學校……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的研究成果在成都多個場景落地,這是研發快步向前的重要推動力。”王暾告訴記者,由政府主導建立的全國首個多災種預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建在成都高新減災所,目前已預警972次,包括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種自然災害。此外,在6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中,有3個獲得了成都高新減災所的技術支持。
在扎根成都的海外人才眼中,“用武之地”的內涵各有不同。但這座城市正在用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吸引著尋找著恰當的人來到這里,“量身定做”最適合他們的“用武之地”。為此,他們來了,他們留下了。
蓉漂之后再無漂泊
選擇到成都創業的海外人才中,有不少人與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本來就是成都人、四川人,或親人在這里,或曾在成都求學……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來到這里,多是因為這座城市帶給他們的親切感、包容感,以及一種“家”的感覺。
“誰來了都覺得這里是自己的家。”潘錦功說,在成都創業有一種滿滿的歸屬感。潘錦功回憶道,有一年的冬天特別冷,早出晚歸、為處于爬坡期的公司四處奔波是他工作的常態。在一個寒風凜冽的清晨,天剛蒙蒙亮,他照例上了一輛出租車,準備外出開會。車子開到一條滿是煙火氣的小巷時,司機突然停下車轉頭問道:“你還沒吃早餐吧?你去吃早餐,我在這里等你。”
近10年過去了,潘錦功沒有忘記寒冬的小巷,沒忘記小巷里的煙火氣,他甚至有一個心愿,找到這位好心的司機。
成都是一座包容性極強的城市,似乎任何人來此都不會水土不服。同時,成都也不斷為來蓉人才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著力實現“蓉漂之后,再無漂泊”。
除了免費入住7天的“蓉漂”青年人才驛站外,成都還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設10萬套人才公寓,符合條件的人才購買公寓可享受政策面積8.5折優惠;通過建立青年企業家俱樂部、創業者之家,加快培育涵蓋創業安居、婚戀社交、運動休閑各領域的青年社群。
“創業有底氣,情感有歸屬,我們公司的氛圍與成都這座城市很像,開放包容。”張睿睿說。
睿樂達沒有例會制度,上班甚至不用打卡,但不影響每一位員工各司其職。“創業至今,只有極少數員工因家庭原因離職,我們的人員流動性很低,更談不上人才流失。”張睿睿說。
“成都在一系列重大活動和事件中的優秀表現,充分反映出了政府先進的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讓生活在這里的人有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這也是吸引眾多海外人才來蓉尋求職業發展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李進說。
筑城聚人,城因人而生,因人而盛。接受采訪的海外人才中,無一不提及成都張弛有度的生活節奏與科學智慧的城市治理體系。他們說,融入一座城,就希望用心感知城市的溫度,過著如“本地人”一般的生活。
在成都生活,幸福感滿滿,幸福感里又不乏“沖突感”“碰撞感”。水柱傾瀉間茶香撲鼻,韻味十足的蓋碗茶也能成為談項目的“黏合劑”;生活在綠道,工作在跑道,在工作日,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畔也不乏晨跑健身的年輕人;美味的火鍋鮮香麻辣,既能消解滿負荷工作的困乏,也能讓成功的喜悅一再沸騰……
“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正在用真誠熱情的城市態度、務實管用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前來創業,人才活力在此競相迸發,成為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