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入職就入住人才公寓、各類“人才卡”讓出行與就醫省錢更省力、放寬人才落戶政策……近期,一些地區用“真金白銀”和真心誠意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讓人感到溫暖、貼心。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發人員總量由2012年的325萬人年提高到2021年的572萬人年,內地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2年的1169人次。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和創新作用的有效發揮,成為我國科技事業實現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的關鍵決定因素。不過,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我國人才隊伍建設上還存在諸多不足,亟待破除體制機制壁壘、增強人才創新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新選才育人機制。逐步構建學校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相銜接的開放式育人體系。探索并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突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選擇若干大學開展自主權改革試點,允許高校根據國家需求和市場需要自主設置專業。探索產學研合作培養機制,使人才培養更加適應科技創新實踐需求。開展企業特色學徒制培訓,面向企業職工開放技工院校非全日制學籍注冊通道。推動形成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職業技術學院等梯次發展、互補銜接、布局合理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體系。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引才用人機制。以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人才“引得進”,通過引入優秀人才,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大的智力支撐。建設全球“高精尖缺”人才數據庫,在全球范圍內主動搜索與甄別高技術人才,進一步爭取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的主動權。建立引進人才職業清單制度,構建中央、地方與用人主體之間層次合理的海外引才計劃體系和統籌協調體系。以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人才“用得好”,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在選才、用才、育才方面的主體作用。落實用人單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科研經費管理、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處置等自主權限,尤其是注重配置功能全面的安置型津貼。
構筑人才制度優勢,打造優質創新生態。強化人才評價、支持、服務、激勵等制度創新,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持續為科技人才松綁減負,為科技創新打造生態,厚植土壤。集中優質資源重點支持建設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為人才提供國際一流創新平臺。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打造有利于國際前沿學術交流的資源平臺,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