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牽頭起草的《科技成果五元價值評估指南》和《科技評估指標體系構建通用要求》兩項國家標準研制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關于科技成果五元價值,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就已明確提出,全面準確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價值。
筆者認為,圍繞上述價值開展的科技成果五元價值評價,主要應解決“評什么”的問題。
其中,科學價值反映科技成果在產生新知識、揭示新原理、創造新技術、發展新方法,以及在原始創新方面的貢獻度;
技術價值反映科技成果在促進科學技術不斷演進中發揮的作用;
經濟價值反映科技成果應用推廣對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等方面的影響;
社會價值反映科技成果在解決人民健康、國家安全與社會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文化價值反映科技成果在倡導科學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發展創新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和貢獻。
在科技成果五元價值體系中,科學價值是首要價值。科學價值越大,表明科技成果原創性越強、技術進步引領性越強、文化價值越大;技術價值越大,表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越大。科技成果只有應用推廣才會產生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由于不同類型的科技成果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其價值構成也不同,須分別對其價值進行評價,即解決“如何評”的問題。科技成果五元價值是從不同側面反映科技成果的價值,每一元價值的評價指標、評價方式都有所不同。
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價值,重點是評價該成果是否能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提出原創性理論、發展新的方法、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等,其主要評價指標可采用世界科學前沿水平、原創性程度、影響力程度等。
評價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重點應評價該成果是否取得重大發明及掌握新的技術知識,是否解決了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關鍵共性技術、企業技術創新難題等,可采用技術成熟度、技術先進度、技術創新度、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
評價科技成果的經濟價值,重點應評價該成果在應用推廣中已經取得和預期取得的經濟效益,可采用已取得的收入、潛在收入、市場定位、市場規模、市場競爭力、市場前景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
評價科技成果的社會價值,重點應評價該成果的應用和推廣是否符合國家方針、政策和法令,是否有利于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是否有利于社會發展、勞動就業、社會福利,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健康和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等,可采用節約利用資源、環境保護、創造就業機會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
評價科技成果的文化價值,重點應評價該成果在研發和應用推廣中對價值觀念的影響,可采用科學價值觀影響度、科學技術普及程度、科學文化傳播力、公眾參與度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
盡管科技成果五元價值的各個評價指標有所不同,但都可以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由評價機構組織相關專家或專家委員會進行評價。
科技成果評價可根據該成果的研發目標與導向,結合其特點,合理確定各元價值的權重。根據科技成果不同特點和評價目的,細化五元價值的評價標準和重點,有針對性地評價科技成果的價值。
當前,相關機構在對科技成果價值進行評價時有兩種做法:一是對科技成果五元價值分別進行評價,得出該成果的價值譜系,進而全面反映該成果的價值;二是按照科技成果的構成分別設置五元價值的權重,在分別評價出其五元價值后,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確定權重,再計算得出該成果的價值。
由上海市科技成果評價研究院牽頭制定的兩項地方標準《科技成果分類評價和價值潛力評價規范》和《科技評價服務規范》已正式實施。《科技成果分類評價和價值潛力評價規范》對各種類型的成果設置了五元價值的權重順序,并采用該規范規定的賦權方法確定權重,同時設置了五元價值評價指標,并對指標賦值,分別計算出五元價值的得分,按照各自的權重綜合計算出被評價科技成果價值的得分,形成該成果價值的評價結果。
筆者認為,第一種做法的好處是通過評價可以全面了解被評價科技成果的價值譜系,以便采取措施并作出決策;第二種做法的好處是可以對不同科技成果價值進行比較,分出高下。但無論采取哪種做法,都要看評價的目的。
如果評價是為了全面了解科技成果的價值譜系,以更好地挖掘其價值,更好地推進該成果轉移轉化,可采用第一種做法。如果評價是為了對科技成果予以獎勵,在眾多科技成果中分出高低,可采用第二種做法。
通過梳理分析,筆者發現,在現階段科技成果五元價值評價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認識上還不到位,“破四唯”和“立新標”都取決于科技成果評價機制能否建立健全;二是已有的科技成果評價方式方法還不適應科技成果評價的要求,需要加大探索的力度,創新評價方式方法;三是科技成果資產評估管理制度還不適應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及價值評估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完善;四是科技成果評價與勤勉盡責、容錯糾錯機制之間的關系需要用制度來明確,并予以完善。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