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有利于促進新科技、新要素和新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以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基礎設施為載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將為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供強有力支撐。
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生產力的競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性,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而夯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具有重大意義。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過程中,要牢牢依靠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協調同步。
一方面,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決定性前提和關鍵性支撐。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依托,更是新質生產力培育和形成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產業創新推動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也是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的落腳點。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產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需要不斷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產業要素資源,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二者相互促進、互為支撐、相輔相成,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合、科技人才與產業人才復合、創新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創新生態與產業生態交融上持續發力。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合,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重要承載。強化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基礎人才與應用人才、基礎技術與應用技術、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之間的深度融合,不僅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力。不斷優化布局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建設,強化基礎人才與應用人才培育、使用、流通,深化基礎技術與應用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前瞻技術、戰略性技術創新投入機制體制改革,著力增強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對接能力,全面構筑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合體系,更好提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承載能力。
科技人才與產業人才復合,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有效支撐。增強科技人才與產業人才復合性,不僅可以涵養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精神,也可激發企業家進取開拓精神,助力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發展。建立科技產業復合人才引進機制,積極吸引全球高水平復合型領軍人才。增加科技產業復合人才培育投入,設立科技產業復合人才培育課程,優化調整科技產業學科專業結構,不斷改革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復合型人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形成高水平、多層次復合人才培育體系,增強復合型人才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支撐能力。
創新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增強財稅政策與金融政策聯動性,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揮財政資金、稅收補貼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專業性銀行、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在機構研發和企業孵化中的攻堅作用,多渠道增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投入,完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投入機制。提升普惠政策和優惠政策結合性,激發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活動積極性。提升財政補貼政策與企業研發加計扣除稅收政策協同性,增強高技術產業企業、小微企業、創新型創業企業研發創新政策支持力度,為創新成果和創新產品推廣應用拓展市場空間。
創新生態與產業生態交融,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強勁助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與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創新生態與產業生態交融,助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完善知識產權執法、監督體系,強化知識產權管理,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打造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協同平臺,健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發揮市場力量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要素融合,從而實現最新科技成果與產業化力量的快速對接,推動科技創新向產業轉化、創新績效向產業利潤轉化,形成有利于創新產出、創新轉化的新機制新渠道,促進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價值最大化。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