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非常重視創新,但中國的科研創新有兩個薄弱環節。”11月10日,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博鰲亞洲論壇的一場分論壇上表示,我國在科學發明0~1的過程中“核高基”投入不多,以及發明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不多,缺少科研技術轉移機構。
針對我國在科學發明垂直體系的0~1方面的短板,黃奇帆表示:“去年中國的研發費用是GDP的2.2%,總量不少,但用于核高基的只占5%,而該費用占比在發達國家高達20%。”
核高基即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的簡稱,是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并列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
科學發明垂直體系除了有0~1的方面,還有橫向的1~100的轉化。黃奇帆指出,在我國每年都有不少科研發明得獎,每一個發明中,知識產權的70%都歸發明團隊,但是一些成果最后沒有產生巨大的生產力,沒有直接產生效益,也難以真正得到深入。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缺少科研技術轉移機構。”黃奇帆表示,今年4月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十分重要,包括了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數字市場等內容,對要素上怎么推進有具體的明確的意見。
具體到技術要素市場,黃奇帆特別提出要學習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該研究所從事技術轉移工作,本質上就是中國人說的‘做紅娘’,把原始創新的東西與知識面寬的各路“神仙”撮合在一起,產生科研成果。這樣的做法也是美國硅谷成就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11月9日至11日,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在中國澳門召開,由博鰲亞洲論壇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辦。大會以“創新賦能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圍繞“創新動力”、“創新生活”、“創新合作”三個關鍵詞設置了一系列分論壇和線下交流活動。
來源:第一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