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世界知名教育家卡爾·威曼曾講過學生的課程成績與其后的學術和職業成就之間的關系。
他說,他在與研究生緊密合作以及他們成長為物理學家的過程中,看到一種一成不變和令人費解的模式,即學生們在進入他的實驗室工作前,在數學和科學課程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和高分,但他們對實際做物理一竅不通。而且他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反相關性:較好的物理學家從來不是那些在課程和考試中成績很好的學生。
其實,在威曼之前的許多物理學家有過類似發現。這從他們對學生的忠告可見一斑。
例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被認為是整整一代美國物理學家知識導師的拉比,在執掌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期間常對學生說:“如果你決定沒有必要拿A,那么你在大學里就能學到很多東西。”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被稱做“老師的老師”的費曼,在其至今仍被奉為經典的《費曼物理學講義》自序中說:“僅僅坐在課堂里聽課或者只做指定的習題是不可能學到許多東西的。”
這些物理學家的發現似乎在告訴我們:純粹靠上課,哪怕上到極致,也很難成為一流人才。
為什么會這樣?培養或成就一流人才,最好的路在哪里?
我愛讀《西游記》。孫悟空上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為師時,“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最終,悟空成為菩提祖師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最牛弟子——悟空之前不計其數的已畢業師兄都默默無聞,而現今跟悟空一同修行的三四十個同學,雖然比悟空早入學,但他們在悟空“煉就長生多少法,學來變化廣無邊”,離開學校走上社會大鬧天宮時,還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畢業。
菩提祖師不計其數的弟子中,為何唯獨悟空成了威震天下、名揚古今的最牛人物?
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也因人而異。如果把悟空的這段求學經歷看作是上大學(當然,看作是讀研也合適),那么,一番“全方位無死角”的比較研究后,不難發現,課外功夫決定了悟空的成就高低。
與其他同學一樣,悟空讀大學也是按部就班跟著培養方案走:攢學分,包括“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等;修課程,聽老師“說一會兒道,講一會兒禪”。
客觀地說,其他同學在這些方面的表現都比悟空強,他們還時常幫助悟空進步,例如批評悟空,“你這潑猴,十分無狀!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
如果課程內的表現決定一個人的成就,那么悟空肯定比不過他的同學。
悟空與其他同學不一樣的地方,突出表現在于唯獨他識得菩提祖師的所謂盤中暗謎:“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后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事實證明,正是“從后門進步”,讓悟空一騎絕塵,甩開他的師兄弟們不知多少條街——眾所周知,悟空的筋斗云、七十二般變化等最牛本領都是“從后門進步”學到的。
何謂“從后門進步”?這值得玩味。如“祖師打他三下”,我們可以理解為真打,甚至是體罰,然后向學校投訴或請來家長向老師討說法;也可以理解為“教他”。理解不同,后面的故事截然不一樣。“從后門進步”,可作觸類旁通理解。
教學或求學都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情,相反,它們都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情,所以是不必非在什么“三更時分”“從后門”在“秘處”偷偷摸摸進行的。事實上,菩提祖師后來教悟空筋斗云等功夫時都是在光天化日下當著全體同學面教的。
如果把按部就班完成規定的培養計劃,也就是照課表上課,按規定修滿要求的學分,叫“從前門進步”,那么“從后門進步”就是利用課外時間進一步發展自己。后者不如前者那樣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任何時候都可以,包括半夜三更,任何地點都可以,包括秘處。
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產生于業余時間,業余時間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如果把學生的課外時間歸為業余時間,那么悟空與其同學之間的差異來源,完全符合愛因斯坦所說。
“從前門進步”加上“從后門進步”之所以比純粹“從前門進步”更能成就一個人,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意味著學生想更進一步、更進一大步。有研究表明,想學比學習成績好更能預測未來的成就。
正因如此,越想進步的學生往往越受老師喜愛。菩提祖師對悟空說:“你今有緣,我亦喜說。既識得盤中暗謎,你近前來,仔細聽之,當傳與你長生之妙道也。”毋庸置疑,菩提祖師的其他弟子如果也愿意像悟空那樣跟他“從后門進步”,學點長生一點的東西,而不是滿腦子盡是“不管那里都尋了飯吃”的眼前茍且,他同樣會“我亦喜說”的。
當然,課外功夫對成就一流人才很重要,并不是否定課堂教學的作用,盡管它的確有局限性,特別是在培養一流人才方面,更不意味著為了課外功夫可以翹課。
須看仔細了,悟空如果沒有在課堂上表現出“識妙音”,他連“從后門進步”的門都不會有。
或許正是深諳課外功夫對成就一流人才的重要性,有調查表明,美國的大學中,辦得好的物理系在課程之外都有一個很好的本科生項目,包括本科生科研項目、眾多非正式師生互動機會等。
這其中,本科生科研項目尤其受青睞。據《自然》職業專欄報道,幾乎每一所美國一流研究型大學都有一個本科生科研項目,而在一些學校,參與這種項目的學生超過90%。
我所在的學院從2015年開始全面推行“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鼓勵學生早進課題組、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跟老師做研究。
實踐表明,科研訓練可提升做大多數事情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同時,這樣的計劃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最貼合悟空“從后門進步”的選擇。參與該計劃的學生無不表示受益良多,特別是收獲了很多課堂上無法獲得而對未來的學業或職業非常有幫助的東西。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