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其中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雖然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古人說:‘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全黨必須繼續謙虛謹慎、艱苦奮斗,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全力辦好自己的事,鍥而不舍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
“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語出《韓非子·喻老》。《韓非子》中的《解老》《喻老》兩篇,是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引用寓言故事為道家經典《道德經》所做的注解與闡釋。《喻老》中有這樣一段話:“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者也。”大意就是,千丈大堤會因為螻蟻小洞導致潰決,百尺高樓會因為煙囪裂縫濺出的火花而焚毀,如果不注意消除細小的隱患,最終必然釀成大禍,由此,韓非得出“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的結論,人們謹慎地對待容易的事,就可以避免危難;認真地處理細小環節,就可以遠離大災。
“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體現了韓非子對《道德經》的獨到領悟。“虛”與“靜”是《道德經》的核心概念,“清靜為天下正”,老子主張執政者不宜輕率急躁,任意擾民。由此,他強調為政應該關注細節,由小及大,由易至難。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老子指出:“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大事總是由小事累積而來,多是由少積淀而成。所以,做成大事必須從細微之事做起,于小事中下功夫,于細微處見精神。
老子的思想深刻影響了韓非。在《喻老》中,作者引用扁鵲為蔡桓公看病的具體事例闡發要注重細微的道理,扁鵲見蔡桓公,在其面前站了一會兒,就發現桓公有病。但桓公卻一再忽略,導致病情不斷加深,以至于病入膏肓。在《六反》篇中,作者引用先圣諺語“不躓于山,而躓于蛭”,指出“山者大,故人順之,蛭微小,故人易之也”。山高大,不易跨越,人們謹慎重視,所以能從容跨越;土堆小,人們產生麻痹情緒,因而常常跌倒。所以,對于容易的、細小的事物,我們必須重視,由小及大,從易至難,方能謹慎持重,攻堅克難。
“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于小事處下功夫,于細微處見精神,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從《周易》“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謙:亨,君子有終”,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荀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蘇軾“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胡宏“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到王陽明的“謙者眾善之基”“靜處體悟,事上磨煉”,見微知著,謙虛謹慎,鍥而不舍,努力奮斗,一直是中華民族面對坎坷磨難堅忍不拔,持續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
“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于小事處下功夫,于細微處見精神,中國共產黨百年的發展歷程也印證了這一點。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因而始終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作風,堅持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鍥而不舍,艱苦奮斗,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斷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未出土時先有節,已到凌云仍虛心”。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也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中國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正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最本質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其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為此,我們必須以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兢兢業業做好各項工作。精益求精,不欺小節,才能真正走向成功與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