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弘揚科學精神,著力加強基礎研究,推進改革,更大激發科研人員創造活力。
此次座談會后,多位科學家圍繞基礎研究的長遠目標、發展策略以及評審評價方面展開討論,展望我國基礎研究未來發展。
從需求中提煉科學問題
李克強在座談會上表示,我國已經到了必須大力加強基礎研究的關鍵時期。這讓多位參與座談會的基礎研究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
多年科技創新實踐已經表明,基礎研究是推動原始創新、構筑科技和產業發展“高樓”的基石。
“‘卡脖子’問題的深層原因還是我們基礎研究跟不上,這里的基礎研究,除了自由探索外,還應該包括支撐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眳⒓恿俗剷闹袊茖W院院士陳發虎對《中國科學報》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認為,應充分理解“需求導向基礎研究”的必要性?!靶枨蟛粌H是基礎研究的長期目標,而且是基礎研究原始創新不可或缺的驅動力?!彼f,需求中產生的基礎科學問題必須精心提煉,明確什么是真問題。
“什么是值得國家著力攻關的領域,應當有科學界共識的國家層面生成程序,而不是從部門和個人利益出發的‘上報’和‘批示’。”孫昌璞強調。
為此,調動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的積極性、加強制約產業發展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勢在必行。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企業的聯合基金在引導、整合社會資源投入基礎研究上發揮出重要作用,企業的實際需求凝練轉化為科學問題成效漸彰。
科學家期待,進一步鼓勵企業參與聯合基金,基礎研究的長期工作將反哺企業創新,從而推動我國相關領域、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交叉學科引領風向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進入轉型期,研究范式面臨重大變革。李克強在此次座談會上要求,推動交叉科學發展。這也是科技界對基礎研究的共同期待。
今年起,自然科學基金委將現有9個科學部整合為4個板塊的資助布局,“交叉融合”是4大板塊之一,提出“以重大交叉科學問題為導向,探索新的科學研究范式和支持交叉研究的新機制,培育新興交叉領域的重大原創突破,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拓展共性知識和原理”。
在科學家看來,這一措施將成為推動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的“風向標”。
“交叉學科應明晰其內涵和意義。包括交叉科學在內的新興學科,要成為獨立的學科,就應當有自己內在特有的規律,而不是簡單地把不同研究方向和課題集合在一起。學科交叉不等于交叉科學!”孫昌璞表示。
重視對人的激勵
加強基礎研究,離不開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十年磨一劍”的恒心和專注。對此,此次座談會上,李克強說,要弘揚科學精神,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嚴謹求精,鼓勵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科研,永不滿足,不怕失敗。
對于如何寬容失敗,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表示,為鼓勵大膽試錯、大膽探索,應建立起基礎研究的容錯試錯機制?!安幻帮L險,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基礎研究?!彼f。
同時,如何更好地對人進行評價,也是科學家高度關注的話題?!皩萍既藛T的評價應著重對標志性成果或代表作的評價。對科學研究的評價則主要是3個方面:發現了什么或者發明了什么、有什么意義或者價值,以及真實可靠性。在可靠性評價中,同行評審的水平或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可作為重要參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學敏建議。
此外,多位科學家建議,應當對人才類項目予以長期穩定的支持,以便從事周期長、失敗風險高的基礎研究項目?!疤貏e是對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在引進高水平人才方面傾斜資源,進行長期穩定支持,避免他們為了維持科研活動,而額外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爭取相對容易獲得、科學問題難度不大的項目。”陳發虎表示。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