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這些決策部署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做法。新征程上,各地要立足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全面系統地分析自身的優勢與短板,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實事求是,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應遵循生產力要素客觀發展規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遵循科技創新規律。當今世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各地應堅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唯有當科技、人才與產業三者實現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才能真正形成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合力,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遵循產業發展規律。要把握傳統產業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未來產業培育的客觀發展規律,重點培育現代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沿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持續推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通過對各類產業進行分類指導和精準施策,激活各個行業的內生動力,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發展格局。遵循經濟運行規律,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精準施策,科學研判發展差異,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在政策的“準”上下足功夫。各地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科研水平和產業結構差異顯著,發展階段同樣有差別。因此,必須精準識別最具針對性的產業發展方向,做到政策靶向明確、切合實際。在這一過程中,應通過深入調研和數據分析,明確各地發展短板和潛在優勢,從而實現政策的“量體裁衣”和“因地施策”,確保制定的政策更加契合實際、更加精準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在政策的“細”上下功夫。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做到對地方經濟的精細化研究,從資源稟賦到產業鏈條,從科技創新到人才配置,無一不需精準考量。唯有將政策細化落實到地方經濟的各個層面,才能使發展路徑更加契合實際,增強政策的精細度和有效性。在政策的“實”上下功夫。各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時,必須確保政策落地有聲,理論付諸行動,切實推動新質生產力在不同地區全面開花結果。同時,要通過定期評估政策效果、及時調整和優化政策,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動力。
先立后破,推動產業提質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在辯證思維的指導下,做到平衡發展、協同共進。堅持“重點論”,比如,有的地方根據自身實際優先發展新興產業,為后續產業升級和革新提供堅實支撐。同時,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布局,推動產業融合創新,加速發展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前瞻性布局,推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突破。堅持“兩點論”,實現新舊產業的“雙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通過技術改造和結構優化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現代化技術賦能,可以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機、展現新貌,既能鞏固傳統經濟基礎,又能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強后盾。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立”得住新興產業的根基,確保其在科技創新和市場需求變化中健康成長,又要“破”得準傳統產業桎梏,實現有效轉型與升級。只有在穩中求進、破立并舉的過程中,才能構建一個更加高效、創新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