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來說,壓力期也是磨刀期、蓄勢期。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從“不足”中尋找機遇,在創新中拓展空間,就能實現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
日前,9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發布,數值為49.8%,景氣度有所回升,但仍低于50%的榮枯線,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壓力。不少企業家、創業者關心:面對有效需求不足的環境,該如何破局?
識局才能破局。全面客觀冷靜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我國經濟的基本面及市場廣闊、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并未改變。有14億多人口的大市場,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中國經濟依舊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破局有賴布局。面臨困難挑戰,不少企業家們“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大膽求索、蹚出新路,從“不足”中尋找機遇,在創新中拓展空間。
向創新要出路,新賽道里有新機遇。從企業發展生命周期來看,經過投入、成長期,進入成熟期后,只有適時進行“二次或三次創業”,企業才能延緩衰退,實現持續增長。以智能手機為例,近年來不少廠商跳出“紅?!保谡郫B屏賽道尋求“藍?!保A為創新推出的三折疊屏手機甚至“一機難求”,成功贏得企業增長新紅利,打開了產業發展新空間。面對困難挑戰,誰能以更快速度填補市場空白,積極擁抱新技術、新賽道,不斷催生新功能、新產品,誰就可能更快收獲“風力加持”。
向轉型要空間,提品質才能增價值。新增長點并非都在“風口”。精準治愈市場痛點,傳統行業也能“老樹發新芽”。比如,深耕農產品加工業的新希望集團,及時捕捉到消費者對產品時效的高要求,以數字化賦能冷鏈物流提質升級,推出24小時鮮奶產品,“當家新品”迅速轉化為發展增量。又如,原本深耕化工制造的傳化集團,在發展中發現行業面臨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等痛點,傳化公路港模式應運而生,如今平均每天有7000多輛貨車在港區裝卸、中轉,單日貨物吞吐量達4.8萬噸,成為增長亮點。近年來,一些行業面臨飽和局面,過去增投資、擴產能的發展路子已不適應新要求。誰能緊跟市場動態、轉變發展模式,以品質升級順應消費升級,誰就可能爭取到成長新空間,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對企業來說,壓力期也是磨刀期、蓄勢期。舉凡那些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不是歷經種種挫折和挑戰才一步步成長壯大的,越是行業需求不足的時候,越是企業憑借創新實力彎道超車的時機。只要廣大企業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從“不足”中尋找機遇,在創新中拓展空間,就能實現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