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契機,陜西日前再次打出“組合拳”,通過一系列明晰、明確科技成果權益和統籌利用科技經費資源等激勵性措施,著力破解困擾科技成果有效供給的“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等難題,力促當地豐富的科教創新資源加速裂變,為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加油續航。
陜西省科技廳廳長孫科告訴記者,將加力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見效成勢,今年的工作重點是抓典型示范、抓政策引領、抓項目孵化。在總結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有關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陜西專門制定了《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經驗實施方案》,計劃2022年到2024年期間推動全省高等院校轉化不少于1000項科技成果,培育不少于1000人專門從事創業指導、技術轉移的人才隊伍,創辦領辦不少于1000家高成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第一項改革是推行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旨在破解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不敢轉”難題。在管理部門方面,陜西此次明確了高等院校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不再管理職務科技成果,由科研管理部門管理。處置方式方面,明確以作價入股等方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形成的國有資產處置方式,由高等院校自主決定,不審批、不備案,不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范圍。
第二項改革是實施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旨在破解“不想轉”難題。在評價和職稱評定改革方面,陜西此次提出鼓勵各高等院校建立符合技術轉移轉化工作特點的專門人才評價制度,以能力、業績和貢獻評價人才,破除“四唯”等傾向。明確了技術轉移人才參與職稱評審的成長路徑,鼓勵各高等院校組建專業化、市場化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服務機構,對科技成果轉化成績突出的,優先予以支持。
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表示,在高校當前的評價體系中,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后產生的社會貢獻和經濟價值在職稱評審中認可度不高,在年終考核、績效獎勵中也處于“弱勢”。該校在改革中設置科技成果轉化職稱序列,對提出申請的教師進行單設條件、單列指標、單獨評審,2022年度職稱評審中已有6人申報科技成果轉化序列的高級職稱。
第三項改革是允許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旨在破解“缺錢轉”難題。據悉,橫向科研項目是相對縱向科研項目而言的,來源相對較廣、較易獲得,但其結余經費往往成為不便使用的“死賬”。投資企業和創投機構希望成果完成人不僅以技術入股,還能有現金投入,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陜西此次提出,對科研人員用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人員與學校約定一定分配比例,其中科研人員占比不低于90%。
去年12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黃廷林的科研團隊與合作方共同出資在西咸新區注冊成立一家科技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團隊技術入股占比35%。他說,團隊有部分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長期閑置,根據最新改革舉措,可將其中200萬元經費由學校賬戶直接入股合作公司,增資后團隊在公司的持股占比升至45.8%,對科研人員推動科技成果轉移形成直接激勵。
陜西提出,鼓勵引導各類人才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名利雙收”,提升其獲得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我們將實現省屬綜合類、理工類高等院校推廣‘三項改革’試點全覆蓋,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新模式、新經驗。”孫科說。
西安理工大學副教授趙躍主要從事太陽能發電跟蹤控制系統等研究,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創辦公司,是他這幾年經常思考的問題。他認為,“三項改革”有助于管理部門和科研人員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將案頭的論文轉化為現實中的產品。“秦創原為創業者提供了干事創業的舞臺,‘三項改革’試點如同及時雨,為我們高校科研人員解除了后顧之憂!”趙躍說。
陜西省省長趙一德表示,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是發揮陜西高校科技人才優勢、暢通產學研用鏈條的有效路徑。要不斷加強研發模式、轉化模式、融資模式和人才機制創新,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暢通成果轉化渠道,加快建設西部創新高地。
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