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工大因為被禁用工科“神器”MATLAB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此次被禁的還有哈工大的“鄰居”——哈工程。
事件發生后,很多人表示,我國各種軟件長期依賴國外,終究不是辦法,國產軟件當自強;也有網友認為,作為警示信號使得我們緊張起來是對的,但影響也沒有那么深遠。
一位信息學領域的院士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指出,國產軟件研究“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時間長了,“就像整天把好吃的面包賣給我們,最后我們連饅頭都不會蒸了”。
“倒貼錢”試錯貢獻化為零
事件發生前,哈工大與該軟件商MathWorks公司一直保持緊密聯系,曾邀請該公司員工舉行講座,為學生講解MATLAB的使用操作流程。
今年3月,哈工大發布了MATLAB校園授權License更新指南。一切本該沿著校企商業合作的正常方向發展,怎奈MathWorks公司“翻臉如翻書”,最終還是服從了美國政府的強制性禁令。
在美國商務部5月22日公布的“實體名單”中,目前已包含13所中國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同濟大學、廣東工業大學以及南昌大學。
在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利看來,MATLAB發展到今天,實際上也有中國眾多用戶的功勞。“用戶會為軟件試錯和檢驗,使軟件企業得以穩定、壯大甚至成為行業引領者。如果被禁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我們這些年為企業試錯等貢獻都化為零了。”他說。
“我們‘倒貼錢’為國外軟件試錯作貢獻,別人卻想禁就禁。”劉利認為,這是因為美國牢牢掌控了軟件生產這一核心環節,可以隨意指定或改變規則,以對我國實施限制。
國內某知名高校一名研究機器人的教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使用的基礎工具如印刷電路板、制作軟件、開發軟件、機械設計軟件,很多都來自美國,這些軟件在整個科研環境和企業產品中起著重要作用。
上述院士表示,這一系列警告來得“正逢其時”。中國在軟件開發方面長期滯后,“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以他所在領域為例,這位院士表示,科研人員日常使用的科研軟件,只有少量簡單的東西是自己設計編程的,其他都從國外購買。“美其名曰,你的產品既然要賣到國外去,用的軟件就要跟國外接軌。”
“這些軟件每年更新,定期收費,回頭一算,虧大了。”他說。十幾年前,我國就開始部署國產軟件開發,但是進展緩慢,因為大家普遍缺乏緊迫感。
該院士表示,事實上這件事情本身沒有那么難。
“MATLAB很多子功能,我們自己都能做。”他說,“在我當學生的年代,需要自己編程,然后檢驗程序,對了再計算結果。后來有了MATLAB,無須自己編程,也不用自己檢驗,數據送進去一回車就完事了,大家何樂而不為?”
上述研究機器人的教授舉例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某高校曾研發出一款三維設計軟件。但國外的三維制圖軟件起步時間早、成熟度更高,為了搶占市場,國外企業以比較低的價格在國內促銷。“所以國內研發就放下了,現在這款國產軟件就沒有了。”
“這就像整天把好吃的面包賣給我們,最后我們連饅頭都不會蒸了。”前述院士直言。
對工業軟件最大的支持是鼓勵“使用”
研發像MATLAB這樣的工業基礎軟件到底難在何處?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宏安解釋說,它不是單一學科領域的問題,而是需要多學科知識的融合,不結合學科知識,這個軟件就沒有意義。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我們把工業軟件想象成一個學生,他今天要學化學,明天要學物理,后天要學航天。這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一定需要長期積累。”
工業基礎軟件研發是高門檻的,因此絕非普通軟件工程師能勝任。王宏安擔憂的是,國內高端軟件人才儲備極為不足。“現在軟件學院畢業的大量學生紛紛去了互聯網企業,做應用軟件開發,兩者的技術難度不是一個級別。”
即便國內團隊好不容易完成了一款工業軟件,其實它也只是個半成品,可能界面不那么友好,穩定性不那么高,功能還需要再拓展。“這時候還必須有人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王宏安說。
雖然任何產品都要以可靠為前提,但國產新產品必然無法跟國外成熟產品抗衡,工業軟件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長時間的市場檢驗,不斷調整、擴充、更新,才能真正完善使用。因此,他也呼吁,市場要給予國產工業軟件成長空間。
多位專家指出,平臺性、工具性的工業軟件研發需要很長時間,并且有很大風險,企業很難有動力去做這個事情,需要政府支持高校和專業研究院所來做,不能講效益。
1997年,進口一套工業實時數據庫系統軟件需要花費300多萬元人民幣,非常昂貴。王宏安就意識到,在這一工業軟件領域如果沒有自己的產品,將來一定被國外公司“卡脖子”。于是,他組建了一個不到10人的小團隊,開始研發國內首個工業實時數據庫系統軟件。
他們花了五六年時間做出產品,又花了3~5年時間去調整、完善,才獲得了市場的認可。現在,一套進口軟件的價格是一兩百萬元人民幣,略高于國產軟件。“你自己沒有,進口價格就高,一旦你有了,市場價格就會迅速下降。”
莫讓國產工業軟件研發半途而廢
同時,王宏安強調,靠人海戰術短期突擊做不成軟件。
他認為,第一,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隊伍,有足夠的毅力和韌勁,用時間去換經驗;第二,國家要提供“試驗田”,只有這樣隊伍才能得到鍛煉和成長,這些軟件產品才能成熟;第三,工業軟件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國家要鼓勵、支持市場容錯。
前述研究機器人的教授指出,科研評價體系不能急功近利,看到別人在做飛機、火車、輪船,中國同樣操作就行,實際上這背后的支持體系和軟件工具更加重要。“否則,別人低成本給我們用,我們拿來后沒有經過市場的試驗,用商業路徑去走,怎么可能競爭得過別人?”
劉利則認為基礎軟件產品自主研發的難度很大,并建議更好地布局。
軟件產品的自主研發意味著很大的投入和嚴格的工程化管理,在長期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無法盈利的情況下,普通企業通常難以承擔現在程序員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年薪。
“禁用的影響令人擔心,讓人更擔心的是,國外的禁令過一段時間就偃旗息鼓了,這樣國內剛開始不久的自主研發工作,因驅動力下降很可能半途而廢。”劉利說。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