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領域如何繼續加強著力點?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如何進一步完善?如何完善區域創新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3月8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采訪活動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采訪時,一一劃出了重點。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是源頭。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基礎創新能力必須過硬。”回顧“十三五”時期基礎研究獲得的成績,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一方面,基礎創新比重和位置越來越重要,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更加合理,鐵基超導、量子信息、干細胞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從國家投入看,中央財政科技投入增長70%,基礎研究投入翻了一倍。2019年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中的比重首次超過6%,2020年預計達到6.16%。
另一方面,在基礎研究上也更加注重項目選題,使真正有價值的問題能夠被列入研究重點。基礎研究能力和隊伍在不斷提升,社會基礎研究的科研環境在不斷優化,科技手段也不斷進步。
如何繼續提升基礎科研和原始創新能力?王志剛說,下一步,要把基礎研究擺在國家科技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更加科學優化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讓基礎研究能成系統布局、成體系推進;要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爭取在“十四五”時期讓基礎研究投入在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到8%左右;更加強調國家戰略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更加鼓勵青年人員投身基礎研究;要建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和平臺。
如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王志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了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成果,143項改革任務全面完成。同時,一些改革舉措已經成為國家的法律、政策,形成評價方法。但科技改革中間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科技部也會在新一輪改革中不斷深化、加以克服。
王志剛進一步表示,要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個重點來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包括如何構建更加有效的新型舉國體制;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力量、科技任務組織者的作用;如何能夠使產學研各主體發揮好各自作用,打造創新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如何推動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揭榜掛帥”等改革更好地落地見效。
同時,以科研評價為抓手,持續推進已經進行的各項改革,包括給科研人員減負、營造良好生態、建設良好作風學風,以及如何能夠使科研人員心無旁鶩,從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共同形成對國家發展和安全的強大科技支撐。
“我們的目標是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科技強國,區域創新、地方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談到完善創新區域布局時,王志剛表示,前期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推動開展區域科技創新活動。要把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這三個地區作為重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同時,王志剛提出要持之以恒做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這方面工作,積極發揮21個國家自創區、169個國家高新區的輻射、帶動、引領作用。他提到,整個高新區內的企業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研發投入的比例是50%左右,創造的GDP占全國的12%,人均勞動生產率是全社會的3倍,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是全社會平均水平的1/3。
王志剛表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國家現階段發展的主要矛盾。解決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要把北京、上海及其他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形成幫扶關系,用科技創新來促進欠發達地區更快更好的發展。例如,北京和貴州結成對子,推動了貴州大數據發展;上海和甘肅結對,推動甘肅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疆和中科院、深圳市結對獲得發展等。
“通過科技創新使差距更小,這樣才能解決區域之間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王志剛說,在科技創新方面,對于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不能夠自然拉大距離,而是要通過工作縮小差距,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此外,在基層科技方面,今后也要加大力度繼續做好工作。王志剛表示,科技部專門出臺在縣一級基層推動科技創新的文件,科技創新應該從基層做起。
“下一步,科技部會更加關注地方和區域性的科技創新工作,給予更好的支持和服務。”王志剛說。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