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數年間,廣州以應用牽引,讓人工智能這個“新物種”從幕后走到臺前,形成“造車健城”優勢賽道,帶來的經濟價值驚人、想象空間無限。千姿百態的應用都表明,AI已從數字技術里面脫穎而出,變成“新制造”的強勁驅動力。
如何打通行業是人工智能邁向應用的一大難題。當前,不少城市在做各種嘗試,廣州構建的“鏈長制”一攬子舉措,無不在推動資源向產業鏈聚集、政策向產業鏈傾斜,同時充分激發“鏈主”企業的引領力,分行業建創新平臺、搞技術攻關、拓應用場景,才使得百花齊放、相互賦能的產業生態初步形成。
人工智能開啟了“未來已來”的窗口期,但它在產業領域的作為還遠未達到預期。尤其在傳統制造領域,作為AI要素,工業數據的貧乏使得AI的大規模、高水平應用還顯得遙遠,一些行業龍頭內部的部分流程仍靠紙質文件流轉,數字化提升空間巨大。對缺人才、缺資金的廣大中小制造企業來說,靠一己之力實現AI賦能更是難上加難。而在對專業度、精準度要求很高的醫療等垂直領域,“數據孤島”現象也給AI規模化落地帶來困境。
記者在調查中欣喜地看到,AI在醫檢領域的應用雖然壁壘高、起步晚,但在廣州市政府引導下,已有金域這樣的行業龍頭筑起創新平臺、華為這樣的AI應用深度參與者試水醫學場景,更吸引了眾多躍躍欲試的企業、醫療機構、開發者一起貢獻專業知識。可見的未來,遍布城鄉的“AI咨詢師”將重構智慧醫檢生態。當前,廣東省、廣州市都在接連不斷打出政策“組合拳”,推動企業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中大步前行,為人工智能的落地鋪平道路。打開一系列困局,有賴于政府的作為、政策的牽引。
不尋常的產業,需要不尋常的路徑。期待作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廣州,能成為創新先鋒隊,以更多大膽探索突破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障礙和壁壘,為應用高地在我國崛起貢獻“廣州智慧”。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