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制造業帶來了巨大影響,隨著復工復產的步伐加快,制造業企業要加快生產,趕上因疫情耽誤的工期還應思考什么?近日,畢馬威中國北方區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江立勤表示,未來制造業企業要在防疫、防災和防突發事件“三防”方面加強應急機制和能力建設,同時抓住快速變化的經營環境中出現的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的市場機會。例如加快業務智能化線上化、加強遠程辦公、加強“三防”相關制度和財務建設,并做好預案。
在江立勤看來,通過此次疫情,制造業企業管理者不僅應積極籌劃疫情后中短期財務和業務應對措施,還須在戰略層面思考在新的經營環境和競爭態勢下,如何制定企業中長期目標、業務布局、制度保障以及能力建設規劃。
江立勤認為,制造業企業首先應加大業務和產品組合中的健康元素。“公共部門對公共衛生和流行病防控的投資預期將持續加大,消費者也將更加青睞具備健康管理和防護功能的產品。企業管理者應順趨勢,深入考量自身業務和產品組合可與之結合的方向。比如,交通設備制造商可為交通工具配置防疫監測、應急救助和新風循環增強系統。”
其次,制造業企業還要配置適量的健康業務并使之與主業形成協同。江立勤表示,面對突發疫情,公共部門的醫療和物資供應往往短期難以滿足需求,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可考慮圍繞主業配置一定比例的醫療和防疫物資供應能力。
實際上,在此次疫情中,不少制造業企業就配置了適量的健康業務。比如,比亞迪投資建設了口罩和衛生防護物資生產線,不但幫助政府解決醫療防護物資嚴重短缺的困難,還提升了自身生產線復工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企業防疫防災能力,在獲取經營收益的同時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形象。
“第三,交通運輸和裝備制造業企業還可以探索與保險機構開展合作創新的可能性。比如在產品和服務中嵌入針對突發傳染病和流行病的保險產品,從而實現加強市場營銷和風險防控能力的雙重目標。”江立勤建議。
對于線上銷售和物流體系,江立勤認為,要加大儲備能力。實際上,在此次疫情中,線上購物激增,考驗的就是供應鏈生產能力,而一些供應鏈完善的企業受沖擊較小,反而贏得了更大的市場。“對于大量采用第三方物流的企業,可以考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立分散式物流配送體系,加強物流供應商多元化,并配置適量的自有物流倉儲能力,開展‘生鮮配送’‘到家交付’‘無接觸交付’等新型服務模式,從而在突發事件中抓住機遇,滿足消費者需求,迅速占領市場并擴大市場份額。”江立勤建議。
“第四,此次疫情也提示制造業企業管理者需進一步提升生產體系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江立勤表示,生產線自動化和無人化不但順應當今中國人力成本逐年增長的大趨勢,而且也有利于提升企業生產系統在突發疫情下的抗沖擊能力。
據了解,在此次疫情中,一些企業在智能化系統的支撐下用遠程監控替代人工、數據分析預判生產調度,從而保持正常運轉。“同時,現代制造業分工越來越細,各產業環節密切關聯,企業管理者應進一步考量供應鏈體系的多元化、備份機制和應急預案規劃,以便區域性突發事件再次暴發時,企業供應鏈體系能夠按照預案迅速啟動應急機制,在最短的時間里實現生產恢復和調整,將損失減至最小。”江立勤說。
第五,在5G、物聯網、大數據、云技術、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辦公管理的虛擬化和線上化已可在許多行業場景實現落地。“此次疫情迫使不少企業采取遠程方式實現復工,同時也在考驗企業在線上條件下維持正常運營的制度和流程體系、日常和應急管理,甚至包括企業變革能力。”江立勤表示,未來企業管理者應進一步考量運營管理的信息化和虛擬化,在提升運營管理效率、降低運營管理成本的同時,加強企業對突發事件的抗沖擊能力。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