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始料未及地嚴重干擾了我們正常的社會經濟活動,對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帶來嚴峻的挑戰。不僅中國,世界主要經濟體皆遭受疫情的嚴重沖擊。全球疫情大流行以及加速衰退的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復蘇產生嚴重阻礙。
我主編的《“大流行”經濟學:應對疫情沖擊與恢復經濟增長》著眼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國經濟不同方面的影響,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分析了“三農”工作、就業和民生、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影響等問題。
中國經濟在復蘇的過程中,既需要保持高度的警醒,隨時掌握全球疫情最新進展,及時反應,也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定力,守住底線不放松。這就是說,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經濟復蘇部署和推進需要適應多變性和不確定性,政策抉擇應該在處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之中進行。
推動中國經濟率先復蘇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趨勢及其經濟影響的不確定性中,要堅定不移推動中國經濟率先復蘇。
近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0%以上。因此,在其他經濟體乃至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率先復蘇不僅是中國自身的事情,對世界經濟也必然產生極為重要的正面溢出效應。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迅速恢復到增長常態對世界的意義,也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總量概念,而是可以從諸多重要方面對其他國家以及世界經濟作出貢獻。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同時中國率先控制住國內疫情因而轉向復工復產的情況下,中國將以自身強大的生產能力為其他國家提供急需的醫療設備、防護用品和藥品,提供富有抗疫經驗的醫護人力資源援助。
疫情沖擊下的世界經濟挑戰,更加顯示出全球化的不可逆轉性。中國經濟在復蘇過程中及之后,以自身的生產和供貨維護并修復全球供應鏈,進而阻止經濟全球化的倒退,將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及其潛力,還將為隨后的世界經濟復蘇提供巨大的需求拉力。
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要以穩定就業、保障民生和實現脫貧目標為最高優先序,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中國長期向好的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因為突發的疫情沖擊而改變。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必然會對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指標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我們應該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出發,合理確定經濟復蘇以及實現目標所需努力的優先序。
應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就業的強烈并且可能具有持續性的沖擊,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應該包含更多超常規的措施,才能達到通過穩定就業保障民生的目的,還需要通過設計更具普惠性、更直接快捷的項目,直接向受到疫情沖擊的家庭支付現金。
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要求,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不可動搖,也在實現全年目標任務中居于首要地位,執行中應不遺余力。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阻礙了農民工外出打工。在這個預計的決戰與特殊的挑戰并存的時候,需要以超常規的手段加大“最后一公里”的扶貧力度,其中最有效的辦法,是政府把所有不能達到脫貧標準的農村人口全部、無條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處理好消費與投資的關系
在利用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復蘇經濟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促進居民消費與擴大建設投資的關系。
在疫情發生之前,第三產業和居民消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第三產業和居民消費也是遭受疫情沖擊最直接最嚴重的領域,因此,在疫情之后促進第三產業復工復產和激發居民消費活力,應該是恢復經濟活動、穩定就業和保障民生的切入口。
從消費行為的經濟理性和以往的經驗來看,在疫情后的經濟復蘇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特殊的居民消費傾向,應通過保障基本收入的政策手段刺激消費行為,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和市場細分等方式,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充分挖掘其擴張潛力。
在經濟發展的常態下,促進居民消費的根本途徑在于擴大就業和增加收入,以提高消費力,以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覆蓋率從而減少消費者的后顧之憂。然而,在遭遇巨大災害沖擊以及恢復時期這種非常態情況下,穩定和復蘇居民消費的主要舉措,應該是依靠各級政府的公共支出職能,實施有效兜底的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由于最低生活保障等常規救助制度,在識別對象和反應速度等方面存在著不足,難以充分覆蓋新冠肺炎疫情下受沖擊的人群規模,因此,需要有普惠性救助政策,才能實現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進而刺激居民消費的目標。
在特殊情況下,擴大建設投資也是中國經濟復蘇的必要推動力。特別是那些旨在補短板和優化結構的基礎設施投資,對國內供應鏈依賴程度高以及改善國內配套能力的建設項目,公共衛生領域和戰略應急物資儲備設施建設,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帶動就業彈性大、乘數效應明顯的工程建設,都是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所需要的。然而,在利用投資手段實施經濟刺激的時候,需要充分汲取以往的教訓,守住底線,不在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成效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方面發生任何倒退。同時,也要防止經濟增長形成對投資需求拉動的依賴,避免回歸到傳統發展方式上面。
把緊迫任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
經濟史表明,危機往往是充分暴露短板和結構性矛盾的時刻,相應地,應對危機和走出困境,也可以通過加快推進既定的長期改革和發展任務,在取得立竿見影效果的同時也可以產生長期可持續性的結果。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巨大經濟社會短板和風險,最為突出的莫過于不完全或非典型化的城鎮化。與此同時,城鎮化也預期可以對中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緊迫任務和長期目標的這一相會,就提出加快以農民工在城鎮落戶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緊迫任務。加大推動農民工及家庭成員在務工所在城鎮落戶的戶籍制度改革力度,不僅可以從以上方面降低未來的經濟社會風險,而且可以從增加勞動力供給、降低制造業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收入分配和擴大居民消費等方面促進中國的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