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要“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創新在國家發展建設中的地位作用,體現了崇尚創新、不問“出身”的鮮明導向,鼓舞了萬千企業和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矢志創新,努力使中國成為世界的創新高地。
創新不問“出身”,就是要建立完善“揭榜掛帥”的體制機制,營造平等競爭的環境氛圍。創新往往帶來優勝劣汰、破舊立新,這與市場經濟規律是相一致的。回顧近代以來的世界史、科技史,可以清楚看到,科技上的重大進展、創新領域的重大突破莫不是誕生于相互較量、彼此競爭。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針對阻礙我國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問題,“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要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制度,就是要讓企業、科研院所、廣大科研人員展開公平競爭,激發創新活力。只要是對研發關鍵核心技術有幫助、對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幫助,我們都不拒絕。要解決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隱患、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是要做到不論資質、不設門檻、選賢舉能、唯求實效,營造創新不問“出身”的環境氛圍,讓凡是有條件有實力的市場主體都可以公平參與競爭,激勵整個社會的創新熱情;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向一切想創新、能創新的企業、機構和個人提供充足的創新資源,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創新不問“出身”,就是要激勵企業創新主體,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恩格斯曾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發揮好市場在配置創新資源時的決定性作用和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讓國家的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來主導科研選題和資源配置,這是抓創新不問“出身”的治本之策。近年來,我國在核心技術研發上投的錢不少,但效果還不是很明顯。比如,農業方面,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農產品種植和加工技術相對落后;工業方面,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部分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賴進口;社會方面,生物醫藥、醫療設備等領域科技發展滯后問題日益凸顯;等等。要解決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提高我國科技創新效率,就必須做到抓創新不問“出身”,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同時,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讓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勵保障、服務監管等長效機制,帶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蓬勃發展;要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徹底打通關卡,破解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的瓶頸。
創新不問“出身”,就是要打破論資排輩,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我們黨始終堅持選賢任能,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當前,我國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依然存在,人才“帽子”滿天飛;人才管理制度還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抓創新不問“出身”,以科研評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激發科技創新人員的創新活力,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以真才實學論英雄,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和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使創新成為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社會文化,形成創新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
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