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缺少科技企業加速器,目前大多數眾創空間孵化器是‘二房東型’,主要賺取房租差價,忽視了孵化服務。”在近日舉行的2021科創中國·科學家企業家創新論壇上,北京高精尖科技開發院院長汪斌呼吁,應盡快補上我國科技企業加速器的“斷橋”。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要破除科技、經濟“兩張皮”,就要“破舊立新”,構建新型產學研融合生態圈。那么,什么是“新”,如何“立新”,加速器的“斷橋”又該怎么補?
科技經濟“兩張皮”仍未縫合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黨中央、國務院就提出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如今,30多年過去了,科技、經濟“兩張皮”仍未縫合。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認為,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建立之初,沒有將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支撐經濟發展放到核心位置。這些年來,我國開始提倡自主創新,但科技成果要從原始創新一直做到產業化,“中間存在脫節的現象”。
如果將技術分為1~9級,在米磊看來,高校和科研院所做了1~3級,企業做了7~9級,而中間的4~6級被稱為“死亡之谷”,也是脫節的原因。“雖然我們已經建立了科研體系和產業體系,但科技成果轉化仍缺乏頂層設計和完整的體系建設。”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認為,過去的創新是大學、企業、研究所各做一段,而新型產學研融合本質上是要實現貫通式的創新。
他解釋道,貫通式創新首先要強調合作,一方面要加強合作交流,促進各要素間的碰撞,另一方面研發要注重選題,聚焦市場需求。此外,還要強調合作研發、合作轉化和合作共享。
基于此,他指出,當前我國產學研合作存在三大問題。一是聚焦需求不夠,企業不能把需求轉化為科學問題,科學家也很難從企業中把問題提煉出來,“只有把問題凝練好,科學家才能做科學家的事兒,企業家才能做企業家的事兒”。
二是供給和需求錯配。“雖然大家常說科研院所積累了大量成果,但很多成果又無法轉化,因為這些成果本身就不具有轉化的可能性。”潘教峰說。
此外,他認為動力和能力不足也是問題之一。“當前,我國真正具有強烈創新需求的企業非常有限,很多企業認為自身沒有到產業鏈的高端,所以對創新的需求并不旺盛,自身研發的能力也難以滿足創新的需求。”
潘教峰表示,打造新型產學研融合生態圈,需要解決上述問題,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作為創新出題者和技術受體的作用。
補“斷橋” 修“鴻溝”
汪斌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20多年,對其中的“酸甜苦辣”深有體會。“目前我國從事產學研合作的機構很多都處在從山腳往山頂爬坡的過程。”
在他看來,如果已經處于“山頂”的成功企業反向孵化,從“山頂”拋下一根繩子,利用自身平臺影響力、研發力量、資金和品牌等優勢,“拉一把”正在爬坡的上下游企業,一些“好苗子”很快就能成長起來。“只要把加速器的‘斷橋’補上,‘好苗子’自然就進了園區,雙方也就能實現共贏。”
米磊認為,我國科技成果擁有者和企業在對接過程中存在巨大的鴻溝,“多數企業家很難把科學家手中的技術接住。打個比方說,科學家發明了一袋面粉,企業家要饅頭,而把面粉變為饅頭的過程中,就需要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來承接”。
對此,從科學家轉型為企業家的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必旺表示認同。他在過去的成果轉化經歷中發現一個現象,在企業和高校合作的初期,雙方都很興奮,但結果卻是不歡而散。“這與我國現有企業的技術水平或承接高科技產業化的能力有很大關系,我國有些企業對技術轉化完全不懂,最后項目肯定也做不成。”
在他看來,結果就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做應用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在轉化失敗后,會更加沒有信心。“因此,在科技成果轉化中,一定要找到相匹配、有承載能力的企業。”
此外,米磊還指出,我國目前缺乏公共技術平臺的支撐。“過去,我們在公共技術上的投入不足,尤其是需要長周期投入的技術,資本市場和企業都不愿意提供支持,導致中間出現了大量空白。”
“技術‘卡脖子’的核心是我們的體系和能力被‘卡’住了,這需要把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最薄弱的短板補上,打通產學研融合體系。公共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就是最薄弱的環節所在。”米磊表示。
打造科技創新生態
潘教峰認為,要構建新型產學研融合生態圈,著力點在于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重點解決如何真正確立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形成由企業牽頭、高校等各方參與的創新聯合體,讓研發瞄準真問題。
此外,他表示還需要真正實現利益共享。“只有產學研各方都能在合作中有所得,才能形成長久合作的機制,這需要解決好知識產權轉化收益的問題。”
“中國需要打造一個世界級的硬科技創新雨林生態。”米磊認為,“生態中的創新要素是高度聚集的,當科學家有成果需要轉化的時候,就會有各種專業要素去彌補其不足,促成轉化。”
他指出,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專業人才培養嚴重不足,缺乏懂技術的管理者、職業經理人等。“我們需要具備更多創新要素,讓科學家專注做科研,工程師專注做工藝,企業家專注做市場,當所有創新要素聚集時,我們的生態圈才能打造得更好。”
科學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共同的靈魂是創新。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認為,要培養有科學家精神的企業家,也要培養有企業家精神的科學家。
他表示,雖然今天的企業家都講創新,但創新不是非要冒險,要有科學家的科學態度,準確地去發現和把握機遇,而非簡單冒險。同樣,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也要與企業家結合,了解市場需求,優勢互補。
江必旺對此表示贊同:“產品是服務于客戶的,客戶是‘上帝’,科學家要么不去做企業,要做就要把心態放下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