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這一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在這一年,國際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新冠疫情加劇了不確定性。
在這一年,中國科學家交上了一份令世界矚目的優異答卷,中國科技也正在轉型蛻變,開始了系統性、結構性的躍升,有力加強了當前和未來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
科技突破:碩果累累的2021
2021年,中國科技工作者步履不停。從挑戰科學前沿到打造大國重器,從抗擊疫情到改善民生,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展現出巨大的力量。
突破科學前沿,不斷拓展人類認知疆域。中國在物質、地學、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涌現出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基礎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例如,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利用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在銀河系內發現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發現了人類迄今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開啟“超高能伽馬天文學”時代。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發現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研究成果改變了人類對月球的熱歷史和巖漿歷史的認識。
突破技術極限,不斷創造無限可能。2021年,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部署的科技重大任務實施成效顯著。例如,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實現1056秒的長脈沖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再創世界紀錄。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科研團隊則通過系統揭示纖維鋰離子電池內阻隨長度的變化規律,讓鋰電池成為可穿戴的儲能織物。
聚焦國計民生,有效保障國家安全?;菁懊裆騺硎强萍紕撔碌闹匾康?。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科研團隊以二氧化碳、電解產生的氫氣為原料,成功生產出淀粉,大大提高了合成速率和效率。科技在人類與新冠疫情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大數據為底層技術的健康碼,成為人們正常生活和安全出行的“放心碼”;及時確定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推出多種檢測試劑產品,提供有效防控方案;首款新冠聯合用藥安巴韋單抗與羅米司韋單抗獲批,為患者贏得10天黃金救治期……與此同時,由應對疫情所催生的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新業態、新模式,將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進一步發展。
轉型躍升: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如何快速提升重大原創成果能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實現由大到強成為建設科技強國的當務之急。中國科技堅持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持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瞄準痛點穩步發力,在2021年開啟了轉型躍升之路。
強化科學問題引領,學科交叉不斷深入??茖W問題為科學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方向。強化選題機制、凝練重大科學問題成為當前國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內容之一。重大科學問題造就偉大的科學,往往與社會重大挑戰有關,需要通過學科融合來尋求解決方案?!斑w徙生物如何發現其遷移路線”作為《科學》公布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科學問題之一,一直備受學術界關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全面結合遙感衛星追蹤、基因組學、神經生物學等跨學科研究手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游隼遷徙研究系統,從多維度闡明北極鳥類的遷徙路線變遷和遺傳基礎,并首次發現了鳥類長距離遷徙的關鍵基因,為探索鳥類遷徙開拓了新模式。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基礎作用。2021年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強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為代表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推動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引領帶動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團隊成功研制出“九章2.0”和“祖沖之2.0”,使我國成為唯一在兩個物理體系中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中科院與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合作,迅速整合全院農業科技創新和相關高新技術研發力量,組織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為黑土地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在“雙一流”建設的推動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穩步推進,已經成為中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萍碱I軍企業積極構建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創新基地,加強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商業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
促進開放創新,匯集全球智力資源。2021年中國科技積極加強國際交流,通過設立研究基金、發起相關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提升使用全球創新資源能力,帶動提高中國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面向全球開放使用;面對疫情,中國積極同其他各國合作推進病毒檢測、疫病防治、疫苗研發等。此外,中國還積極向世界分享北斗衛星發展成果,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中國舉辦的高交會、智博會、世界互聯網大會、中關村論壇等,無一不顯示出中國在科技領域與外界深化交流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的能力和誠意。
未來之路:塑造科學,造福人民
當今世界面臨全球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挑戰,科技創新已成為重塑全球格局、創造人類美好未來的關鍵因素。科學技術也在眾多因素影響下,沿著增進人類福祉的方向發生相應的組織變革。
使命導向基礎研究不斷推進?;A研究不僅需要拓展認識自然的邊界,更需要應用牽引,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2021年11月,中科院提出使命驅動的建制化基礎研究,發布“基礎研究十條”,推動基礎研究定位的重大調整和系統重塑,從選題機制、科技評價、科研生態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舉措,為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提供科學基礎和關鍵核心技術支撐。
科研范式變革改變傳統思維。信息技術的迅猛進步和知識體系的爆炸性擴張,正在推動形成新的科研范式。解決系統性復雜問題成為新時代科研范式變革主要驅動力,仿真模擬和數據科學可能成為推動科研范式變革的有效突破口,科研活動組織創新成為推動科研范式變革的基礎。為更好應對科研范式變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扎實推動學科布局改革,將現有9個科學部整合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生命與醫學、交叉融合4個板塊,探索新時代知識生產以及知識生產與應用融通的新路徑。
科技與倫理協同發展,促進科技向善。科技創新在為人類帶來更多福祉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把科技倫理要求貫穿到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全過程,確保科技活動風險可控。這也表明中國將繼續堅持負責任的創新,把科研倫理建設、科技對社會的影響納入到新興技術研發布局中,使技術發展遵從社會倫理道德,保障科技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中發揮正向作用。
如今,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時代賦予科技力量,科技也將化崎嶇為康莊大道,為人民作橋梁,讓社會感受到科技更多的溫度。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