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本科生發31篇論文、碩士招生中“課題和論文”成為“硬通貨”……隨著近期類似事件和現象曝光,“本科生該不該搞科研、如何搞科研”成為高教界亟須解答的問題。
有高校老師坦言,“本科生該不該搞科研”是個偽命題,因為事實已經證明,本科生做研究是提升其能力和素養的有效手段。然而,也有老師認為,如果將本科生搞科研看作應有之義,很可能會導致虛假偽劣成果充斥學生履歷,助長功利之風盛行。
《中國科學報》今日同時刊發兩方面觀點,以期拋磚引玉,引發進一步爭鳴和討論,深入認識本科生搞科研的利弊得失、潛在問題和影響,為在教學實踐中“趨利避害”提供借鑒。
一直以來,關于大學是否要支持和鼓勵本科生做研究都是有爭議的話題。這些討論涉及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是否值得做的問題,即本科生做研究的價值是什么,以及與本科生教育的主要目標有什么關系;二是可行性問題,即大學能否有效支持本科生做研究,包括資源是否充分、本科生的能力是否足夠等。
能力、情感和價值觀比知識體系更重要
國內有些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相對注重本科生做研究,并將其作為拔尖人才培養的手段之一,支持部分有興趣、有能力的本科生做研究;但大部分大學,特別是應用型高校則很少把本科生做研究作為一項專門的工作。
反對本科生做研究的主要理由是學生在本科階段主要應打好基礎,即要掌握一個知識體系,探索和發現新知識不應該是本科生的重要目標。此處的關鍵問題是:本科階段教育的目標是什么?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的兩百多年來,世界教育體系的一個基本特點是以知識為導向的學習和教育,也就是在正式的教育機構中,學習者學習的基本目的是習得一個由專家設計好的特定知識體系。專家們寄希望于學習者習得該知識體系后,其整個職業生涯可以因此受益。
盡管知識導向的模式支撐了全世界的教育體系兩百多年,也為確定環境和穩定的職業市場中的學習者提供了巨大支持,但在當下,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層出不窮,以及世界的復雜多變導致個體工作者的職業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和流動性,加之知識爆炸式增長和隨時隨地可獲得性引發人類的學習模式發生根本變化,傳授一個固定知識體系的模式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
近年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我國教育領域日益深入人心,該理念倡導教育應該以人的發展作為根本目標,國家教育政策中也明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人的發展不簡單等同于知識的習得,更重要的是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等領域的全面發展。
特別是在當下復雜的社會環境下,任何一個人的幸福生活和成功事業,都離不開復雜問題的解決能力、創新精神、終身學習、家國情懷以及數字時代的倫理道德和數字素養等的支撐。教育在為每個人在這些領域的發展提供支持方面所發揮的作用,要比傳授知識體系更加重要。
因此,如果放到教育全新的目標體系中看,“本科生是否應該做研究”這一問題的核心在于本科生可否通過做研究這一手段和過程,使自身面向未來的能力和素養得到訓練。
國內外已經開展的本科生做研究的實踐表明,做研究的過程可以訓練學生對真實問題的解決能力、創新精神、興趣培養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等。因此,從教育發展和變革的趨勢看,支持本科生做研究是一種頗具價值的教育手段。
產出論文不是研究的全部
接下來的問題便是是否所有本科生都能夠參與研究活動,以及本科生可以參與什么樣的研究活動。
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點,在于我們希望本科生做什么樣的“研究”。當談到“研究”時,人們往往聯想到發表論文、進實驗室、成立課題組等,盡管這些確實是做研究的要素或可能結果,但并不是“研究”的全部。
作為教育機構,大學需要探索的本科生“研究”應該是一種學習的理念和方式,是為了瞄準上述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而設計的教育性活動。作為教育性活動,其核心結果在于人的發展,至于是否同時產出了論文,則是可遇不可求的。當然,此處探討的是針對所有學生的教育活動,對于某些僅針對小部分突出學生的拔尖培養計劃,則另當別論。
例如,筆者所在的西交利物浦大學倡導所有學生要進行研究導向的學習,希望學生的學習都能從觀察社會和現實開始,在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后,帶著問題廣泛搜集和整理不同學科的知識,并加以整合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與別人一起合作,達成共識,進一步形成解決方案。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到遠遠超越老師講授范圍的單一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訓練了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合作溝通、搜索和批判性整合知識的能力,還可能建立一種終身導向的自主學習模式。
我們把“研究”從發論文和做實驗的固有模式,轉變為問題和現象導向的自主學習模式后,就會發現本科生做研究是具有豐富教育內涵的活動,也是當下值得教育者和教育機構探索的模式。
轉變理念更重要
在筆者看來,不管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應用型大學,甚至是職業教育機構,讓學生通過研究的方式學習,都是支持學生在未來社會生存發展,以及踐行面向未來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一種有效途徑。
從本質上看,這種轉變是教育理念和學習模式的轉變,最大的挑戰是每位學生要重新思考自己如何才能習得終身導向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也要重新思考自己應該如何革新教學方式,支持學生研究導向的學習。對于大學而言,并不意味著需要為學生開辟全新的課程或者項目、利用額外的資源提供支持,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師生在大學的每一門課程中作出轉變。
因此,通過支持本科生做研究助力其人生發展,其可行性的決定因素并不在資源和條件上,而在于一所機構是否具備面向未來的教育理念,是否有強有力的領導力引導全體學生和老師去擁抱未來,重新認識教育的目標,重新認識“研究”,并革新自我的學習和教學之道。
來源: 《中國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