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所大多實行課題負責人制(PI制)。PI制有其優點,但是,對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來說,PI制在適應大科學研究模式時會出現很多問題。
高能所是中科院承擔大科學裝置相關任務較多的研究所,目前在建和建成運行的大科學裝置有十幾項。曾經,高能所采取的也是PI制管理方式,但隨著大科學裝置項目增多,出現了難以同時完成多個大項目、難以調動課題組參與建制化基礎研究和大科學裝置建設的問題。
因此,高能所從十多年前就開始嘗試打破PI制,將課題組轉變為行政組,再根據大科學裝置項目任務從行政組抽調人員組成臨時項目組,項目結束后項目組解散。
我們將這種科研組織模式稱為“矩陣式管理”。它包括一橫一縱,橫向是行政體系,按照專業領域將研究人員劃入不同的研究室和行政組;縱向是項目體系,根據不同項目任務組成項目組,包含項目指揮部、分總體、系統和分系統等具體單元。
矩陣式管理不僅為大科學裝置的建設、研究和管理打開了通道,也有助于科研人員個人的學術發展。由于行政組依據專業劃分,因此,不論是物理研究、探測器研制還是機械、控制等各領域的專業人員,都可以與同行討論學術和業務問題,使個人專業能力得到提升。
這種管理方式與國際上相關大型國家實驗室的管理體制非常相近,但也存在一個隱患,即可能出現“大鍋飯”“養懶人”的問題,因此我們配套了嚴格的考核體系。
高能所的考核體系以機構發展戰略為核心,以提升研究機構競爭優勢、保障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用人部門考核與所級考核相結合、部門考核與個人考核相結合的原則,在人員分類管理的基礎上,實行分類考核;考核方式、指標與程序公開、公平、公正,簡潔易行;考核結果直接與獎懲掛鉤,保證激勵的有效性。
比如,為實現這種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考核,我們組織評委會,不設前提,沒有定式,被考核人以自己認為最合適、最能顯示自己水平和成績的方式,報告自己的工作內容、成績、進展或是思路、過程,由專家評委評判其成果、水平、價值、前途及意義。任何個人都不能干預評委會的評價結果。
總的來說,高能所現行管理制度包括兩大塊,一是矩陣式管理制度,二是考核評價制度。這套制度從開始試行到可以順暢執行,我們摸索了5年左右。目前,高能所已經實現了建制化的科研組織模式,全所一盤棋,無論是面對幾百人的大項目,還是幾十人的小項目,組織起來都可以游刃有余。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