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于2015年生效實施以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迎來了繁榮發展的新局面。全國各地積極進行體制機制改革、落實獎勵激勵措施、開展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在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上取得了較大成效。
但是,由于技術轉移活動往往涉及技術、投資、管理、法律、財務等不同學科的知識背景,能夠全程提供技術判斷、發明披露、價值評估、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高層次技術轉移轉化服務的人員奇缺,加大力度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廣泛共識。
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開始于非學歷教育。2004年,上海啟動技術經紀人人才培養活動,至今已有超過1萬名人員取得了技術經紀人證書。2020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國家技術轉移專業人員能力等級培訓大綱》(試行),依托各地國家技術轉移基地,構建非學歷人才培養體系,進行非學歷人才培養。
我國正式的技術轉移學歷教育起步較晚。2017年,國務院印發《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立技術轉移相關學科或專業。據此,部分高校開始逐步探索技術轉移學歷教育。例如,2019年,常州大學依托工程管理專業碩士設置技術轉移專業方向;2020年,北京理工大學將技術轉移方向納入工商管理碩士(MBA)項目進行培養;2021年,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在金融碩士之下設立了技術轉移專業方向;2021年,同濟大學與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合作,從MBA或MPA方向碩士研究生中遴選人員,以實證教學方式開展技術轉移專項培養。
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以“工商管理(技術轉移方向)”招收首批61名非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2022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發文,授權上海交通大學增列全國首個技術轉移專業碩士學位點,標志著全國首個技術轉移碩士項目正式啟動。
兩年內,上海交通大學共招收171名技術轉移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生平均年齡33歲、平均工作時間10年,18%具有碩士以上學歷、72%擁有理工生農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背景,得到社會廣泛認同。
面向技術轉移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上海交通大學以中銀科技金融學院為平臺,建立跨學科、產校聯合培養機制,利用學校各院系和研究機構的師資力量,打通理工、管理、金融、市場、法律等學科壁壘,構建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
與此同時,上海交通大學構建了技術戰略規劃和科創融資兩大技術轉移碩士人才培養方向,通過基礎、專項、實踐等六大課程模塊和全周期終身學習模式,以培養具有開闊行業視野、敏銳市場嗅覺和綜合投資決策及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為學員未來的職業生涯開拓奠定基礎。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強化校企合作,引入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與風險投資等充分結合,探索“多元化師資+定制化課程+模塊化場景”模式,利用校外引入的金融界高管、企業創始人、律所高級合伙人等專家資源,對技術轉移轉化人才進行培訓和指導。在此基礎上,上海交通大學在技術轉移碩士課程教學上嘗試模塊化場景,設計包括融資、路演、上市等在內的模塊化課程,通過案例場景實現專業教育實踐,幫助學員近距離體驗業內頭部企業的管理模式。
不難發現,無論是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都必須與學生實證化操作能力緊密結合,才能實現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目的。
一是構建實證化技術轉移課程體系。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必須結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技術披露、知識產權、培育孵化、創新創業等實踐知識,“重實踐,輕理論”是其基本特點。在構建技術轉移課程體系過程中,技術轉移人才培養要充分利用實證類專業人員的師資力量,打造具有實踐基礎的課程體系,而不能采用純理論的灌輸方式。
二是將實踐訓練融入人才培養過程。站在技術供給、需求、服務三個維度,高校、院所、企業、中介等機構均有不同的技術轉移人才需求,因此需要從不同成果轉化主體中遴選過往或現有實踐案例,讓學生進行真實的項目操作,在實證操作和任務推進基礎上,獲得實踐經驗和心得體會,完成培養任務。
三是通過多元化師資體系進行知識傳導。利用技術導師、實務導師、產業導師等不同領域的師資力量,貫通不同技術方向的知識,要求學生讀懂科技領域內的文獻資料,從而在獲取技術知識的基礎上制定技術轉移戰略,設置技術轉移路線圖,進行“案例推進-經驗總結-案例再推進”,從而逐漸掌握技術轉移的知識、技巧和能力。
總體來說,在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效果仍有改善空間的前提下,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培養,是適應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形勢的必然趨勢和選擇,將為有效推進技術要素市場化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在全面推進技術轉移學歷教育的基礎上,持續完善非學歷教育體系,越來越多的技術經理人將走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域。而職業化和專業化的人才培養道路,將為解決“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和走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提供人才資源。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