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動制造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一方面,制造業“全”“多”“大”的獨特優勢更加明顯,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另一方面,“強起來”的步伐持續加快,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制造業整體實力、質量效益以及創新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當前,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部地區具備良好的基礎。既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制造業“向新而行”;又要為傳統產業打開新空間,煥發制造業新的生機活力。不斷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一是要重視發展高端制造,著力推進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應將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作為推進高端制造發展的重要抓手,對制造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面部署新一代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立足不同制造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分類探索,強化引領示范作用;既要鼓勵龍頭企業共享解決方案和產業鏈資源,也要針對中小企業共性需求推出輕量級、低成本、標準化解決方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一起轉型升級。二是要培育競爭新優勢,推動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要發揮創新對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的引領作用,通過重構供需關系、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共同開拓市場等方式,帶動上下游企業協調融通發展;運用數字化手段提升創新、生產和管理效率,確保產業鏈、供應鏈高效運轉。應強化龍頭企業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引領帶動作用,圍繞關鍵基礎材料、關鍵基礎軟件、先進基礎工藝,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向市場提供更好的創新技術及產品。
利用“數智化”技術,推動制造業智能化。一是推動智能制造業的關鍵技術攻關。應重點推動核心智能技術研發,加快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裝備新產品,不斷提高生產智能化和自動化程度,探索智能制造技術標準。把提升產業基礎能力作為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點任務,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與基礎制造工藝、基礎電子元器件等短板,啟動一批產業化工程化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二是強化制造業各環節智能技術應用。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涵蓋設計、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各環節,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相結合,實現智能制造業融合發展與創新突破。并不斷推動智能技術應用服務從企業銷售、服務等經營外圍環節,向研發、設計、生產等內部環節延伸,實現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和服務方式變革。
培育綠色融合新業態,推動制造業綠色化。一是培育綠色融合新業態。著重推進產品研發設計環節的數字化綠色化協同應用,在重點行業領域的生產制造全流程,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典型應用場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鼓勵制造企業、園區協同推進能源數據與碳排放數據的采集監控、智能分析和精細管理。大力發展綠色低碳領域服務型制造,打造優質高效的綠色服務體系,為上下游企業提供綠色升級服務;鼓勵綠色低碳裝備制造企業由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積極開發和推廣綠色制造解決方案,提供綠色診斷、綠色計量、綠色研發、綠色集成、綠色檢測等服務。二是提升制造業綠色發展基礎能力。引導各類創新要素持續向綠色低碳領域集聚,培育出綠色低碳領域制造領軍企業,打造綠色低碳制造產業鏈;有效推進綠色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發展,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以節能、減排、增效為目標,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標準創新。完善綠色化發展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支持制造業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政策。創新政策的實施方式,逐步建立起促進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長效機制;重點發揮稅收優惠政策對綠色制造技術推廣應用的正向激勵作用,加大優惠力度,擴展優惠范圍,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鏈供應鏈。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