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國大地,創新筑夢青春”“頂天立地,創新向未來”“我敢闖,我會創”……10月12日至15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總決賽現場比賽及同期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這場融通中外“百國千校千萬人”的國際創新盛會,為培養更多大學生創新人才提供了寶貴平臺,彰顯了我國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心與力量。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人才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創新型人才培育進入快車道。據相關數據統計,1991年以來,我國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研發人員總量增長了10倍,2012年突破300萬人年,2023年達724萬人年,連續11年穩居世界第一。其中,高校作為“高精尖缺”人才的供給高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在解決重大關鍵問題、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落地轉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加強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加強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對于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當前,人才資源在世界范圍內流動更加頻繁,新一輪人才爭奪戰已然打響。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更要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也要以更加開放的方案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啟迪創新思想、傳播創新理念、激勵創新精神,培養更多具有全球視野的青年創新人才。此次大賽匯集了全球知名高校、企業和創業者,共有來自國外149個國家和地區的1993所學校、12063個項目、39380人報名參賽;決賽階段,高教主賽道共有新工科類項目82.1萬個、新醫科類項目19.2萬個、新農科類項目30.1萬個、新文科類項目62.0萬個、“人工智能+”類項目32.6萬個,不僅彰顯了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卓越成果,更展現了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堅持“以開放聚創新”的努力和決心。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當前,很多高校堅持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新路徑,不斷健全完善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選拔培養的體制機制,注重個性化培育、差異化教學,建立科學精準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持續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于2021年創辦以“通識、通智、通用”為人才培養框架核心的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旨在打通校際壁壘、學科邊界、師生隔閡,為通用人工智能的拔尖人才培養提供獨具特色的路徑;武漢理工大學圍繞汽車產業重大需求開展科技攻關、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專設“東風班”進行人才定制培養;廈門大學與廈門第一中學簽約攜手展開戰略合作,雙方共同探索特色頂尖人才銜接培養機制,加強中小學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銜接聯動。類似實踐都為建立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科技、科技引領教育的良性循環機制提供了有益借鑒。
未來,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培養更多創新人才。堅持聚焦新質生產力建設新要求,深化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深入推進“新專業建設、專業建設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推動高校教育教學在組織模式、培養機制、內容方法、理論實踐持續創新,加強大中小學貫通培養、本研貫通培養,帶動人才培養深層次變革;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充分整合學科優勢資源,全面推進特色學院建設,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科學、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和人才需要,有針對性、有組織地開展人才培養;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通過建設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深入實施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構建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的供需匹配和協同發展機制,不斷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