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網發展滯后矛盾基本得到緩解
我國目前已形成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西北和南方電網共6個跨省區電網以及海南、新疆和西藏3個獨立省網,500千伏線路已成為各大電力系統的骨架和跨省、跨地區的聯絡線,電網發展滯后的矛盾基本得到緩解。
據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徐曉東介紹,目前我國已建成投運330千伏輸電線路突破1萬公里,500千伏線路近4萬公里;330千伏變電所變電容量1755萬千伏安,500千伏變電所變電容量13725萬千伏安。
在直流高壓輸電方面,1987年浙江寧波至舟山±100千伏直流輸電工業性試驗線路投入運行,1990年±500千伏葛上直流輸電工程建成投產,揭開了我國直流超高壓輸電工程建設的新篇章。在建的貴廣、三廣直流輸電工程投運后,我國±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總長度將達4691公里,規模之大,居世界前列。
我國緊湊型輸電線路的技術設計已躋身于世界先進水平行列。我國第一條500千伏昌房緊湊型輸電線路1999年建成投產,其自然功率比常規線路提高了1/3。目前,500千伏邯鄲至新鄉緊湊型線路、政平至宜興同塔雙回緊湊型線路、330千伏天水至成縣緊湊型線路正在建設中。這些項目建成后將填補我國在緊湊型輸電線路技術領域的空白。
串聯補償技術在遠距離、大容量輸電系統中有著很好的應用前景,目前在世界各國電力系統中獲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國目前投入運行的串聯補償裝置有山西陽城電廠送出工程江蘇三堡開關站、華北電網大房雙回線路的蔚縣串補站和華北電網的豐鎮-萬全-川頁義雙回線路加裝串補裝置工程。陽城送電工程通過在東明-三堡線路上安裝40%串補設備,使該送電斷面500千伏線路回路數由3回減為兩回,少建一回270公里的線路,穩定極限提高了10%,節約投資約3.4億元。
西北750千伏輸變電示范工程是國家電網公司2003年的重點工程之一,標志著我國交流輸電工程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在工程的設計前期過程中,我國已開展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研究,為750千伏輸變電示范工程的設計、建設和主要設備選擇提供了科學依據,對我國更高一級電壓等級電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具有重大意義。目前,此項工程已進入初步設計階段。
我國在超高壓輸電線路中應用海拉瓦系統和洛斯達技術開展線路路徑優化工作,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環保效益。截至目前,已完成18190公里的330千伏及以上線路路徑優化工作,其中三峽送出工程4779公里、全國聯網工程1100公里,網省線路工程6211公里。海拉瓦系統和洛斯達技術的應用一般可縮短線路長度1%-2%,本體投資節省3%-5%;減少房屋拆遷和林木砍伐;提高工效、縮短工程建設周期;提高勘測設計成品質量;為線路運行、維護、管理提供基礎信息資料。
徐曉東說,我國電網已初步形成了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的格局,電網發展滯后的矛盾得到較大程度的緩解。目前,海南的獨立省網與南方電網的聯網工程正在進行之中。在未來兩年之中,西藏和新疆也將分別并入相應的跨省電網。預計到2006年,我國的電網建設就能完全滿足內陸各地區的供電需求。
推動新技術應用是我國電網建設的必然趨勢
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電網在網絡規模、網絡結構、應用新技術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造成電網輸送能力低、運行經濟性較差。電力專家一致認為,要適應我國電網未來快速發展的要求,確保電網的安全、穩定、經濟運行,在今后的電網建設中應推動新技術應用,以提高電網輸送能力,節約輸電走廊,提高線路投資效益。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電網技術水平存在明顯差距。一是500千伏電網線路輸送能力偏低。我國目前正處在500千伏網絡初步形成、220千伏電網逐步改造實現分區運行的發展階段,電網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輸送容量較低。受暫穩極限限制,500千伏長距離送電線路輸送能力在60萬-100萬千瓦,與國外相比有40萬-80萬千瓦的差距。
二是網絡建設規模較小,結構較薄弱。從電網建設進程看,我國高壓輸電線路的發展比電力發達國家滯后約20年,如果說國外440千伏或500千伏高壓輸電電網已經進入成熟期,那么我國的500千伏高壓輸電電網還處于發展、成長期。除華北北京地區,華東上海地區和廣東地區的500千伏網架較強外,其他地區都比較薄弱。
三是電網新技術應用較少。我國500千伏電網在應用串補及可控串補技術、緊湊型輸電技術、動態無功補償技術和大截面導線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目前我國只在陽城電廠送出工程中安裝了串補度為40%、容量為2×50萬千伏安的常規串補,在華北大房線500千伏串補工程中采用了串補度為35%、容量2×37.5萬千伏安的串補。我國目前僅有5個500千伏變電站安裝了SVC,總容量為77萬千伏安。
截止到2002年,我國已建成同塔雙回路約1700公里,占500千伏線路總長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