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地區,這個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區域,由16個城市形成了一個煥發著勃勃生機的城市帶。它用占全國約1%的國土面積,生產出了20%以上的GDP,創造出了30%的進出口貿易額,吸引了40%的實到外資。而在長三角崛起的過程中,文化因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各具特色的長三角創新文化
有人用“飛越太平洋,深如玄武湖,活似錢江潮”來形容長三角的文化特征。專家對這三句話的解釋是——“飛越太平洋”: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善于與國際慣例接軌。
“深如玄武湖”:江蘇蘇南地區,不但創造了聞名中外的“蘇南模式”和經濟增長奇跡,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據初步統計,江蘇省被評為全國文明先進縣的數量和密度在全國名列第一。
“活似錢塘江”:杭紹甬及周邊地區,是中國內地民營投資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一位高級金融專家估算:從2001年至2008年,浙江現實的和潛在的民間資金高達一萬多億元。
浙江創新文化的個性是“求大”,它屬于“富足帶來的繁榮”。
例如,在溫州市的143個鎮中,“一鎮一品”產值超10億元的鎮達30多個,經濟總量占全市的60%以上。紹興已成為全國產量最多、設備最先進、專業市場最大的化纖紡織產業集聚區。此外,義烏的小商品、海寧皮革服裝業、永康的五金業、寧波的小家電業、慈溪的電氣業等等,這些專業化產業區的業績舉世矚目,成為浙江創建“品牌大省”過程中體現“新浙商”的文化名片。
上海創新文化的個性是“求強”,它屬于“責任帶來的強化”。
上海的創新文化依然以“海派精神”作為靈魂,不僅因為它以“上海能夠做強”為底氣,更因為上海一直以來就是中國經濟與文化發展的“思想庫”。目前,上海在專家和科研院所的密集度上優勢明顯,各類專業技術創新的理念、思路、產品甚至遠景規劃在“專家—思想庫”的孕育下層出不窮。2006年,上海市的專利申請量為36042件,比2005年增長10.1%,再創歷史新高,職務與非職務之比居全國首位。
江蘇創新文化的個性是“求變”,它屬于“開放帶來的變化”。
江蘇富于長江文化、運河文化和十朝故都文化的歷史積淀,大部分城市擇江河湖而建,“對外開放的交流”與“小富即安的寧靜”共同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傳統文化氛圍,深深地影響了江蘇人的生存與發展觀念。江蘇的創新文化就植根于這種文化氛圍之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江蘇蘇北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在創新觀念和實踐方式上已經向蘇南及上海地區趨近,城市化的步伐也越來越快,而蘇南地區小富即安的寧靜也已被打破,以“外向型經濟”為主要發展方式的“轉型經濟”——“蘇南模式”漸漸普及。
近年來,江蘇聚集了近百個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和數千家巨型企業,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主要集聚地區之一。江蘇地區為引辦“三資”企業營造了蘇州工業園區、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張家港保稅區、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2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良好的投資環境,極大地吸引了外商投資的積極性,成為江蘇創新文化的土壤。
在各具特色的“創新文化”的帶動下,長三角地區成了當今中國的“創新極”。上海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2006年度,滬蘇浙三地的平均創新綜合指數為48.17,較由京津冀組成的環渤海區域高20.24%,比全國平均值高70.4%,成為全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
首次躍居國家層面的“長三角一體化”
近日,一則喜訊給長三角各省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務院第一次對國內的區域發展提出規劃性要求,使得江浙滬停留在精神層面的創新文化更具有角逐“軟實力”的可能。
“西部有大開發,東北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是促進崛起,而作為東部地區的長三角,究竟走怎樣的發展道路,這次可以說更明確了。”接受記者采訪的一位經濟學家分析說,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對全國區域的發展作出了定位,而具體到東部地區,提出了“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這次,國家針對長三角發展的意見出臺,是在過去的基礎上,對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定位的深化和細化,是長三角發展的新機遇。
去年5月,溫家寶總理在上海召開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他在會上指出,長三角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實現率先發展、科學發展。而對照這次的《意見》,“一體化發展”被突出出來,這說明國家對發揮這一區域的整體帶動力量寄予厚望。而怎樣推進一體化發展,文化顯然會有很大的演繹空間。
專家指出:長三角的創新文化,單看能量有限,合起來潛力無窮。上海的高效有序和國際化胸懷,江蘇的人文關懷和深厚積淀,浙江的靈活經營和市場意識,如三支火炬,相互輝映,取長補短。一位長三角地區的專家指出,經濟和文化的辨證關系,在長三角的發展中得到充分體現。首先是經濟發展提升了長三角人的文化自信力,重新重視自己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并樂于向外部世界展示。而長三角各省市也日益認識到,城市的競爭力到最后往往取決于文化競爭力。在文化的支撐下,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今年上半年,作為長三角成員的兩省一市,江蘇、浙江、上海分別實現GDP14239.8億元、9889億元、6530.7億元,合計30659.5億元,占同期全國GDP的23.5%,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長三角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
幾個月前,江蘇連云港市委書記王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曾感慨:隨著蘇通大橋通車和沿海大通道全線貫通,連云港在江蘇沿海開發戰略中的地位更加凸顯,接軌長三角也更加便捷了。當時,讓他特別感到在意的是,連云港還不是長三角的成員。就在幾個月后,王建華的期待成為了現實。從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露的信息看,長三角的區域范圍已由“16城市”擴容至“上海、江蘇和浙江兩省一市”。江蘇省發改委一位負責人認為,這意味著江蘇蘇北五市將由現在的輻射帶動區劃入長三角地區。
原上海市一位主要領導說過,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新時期,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進入新境界,為區域文化的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成為文化發展的助推器。
目前,基于區域內豐富的教育資源,長三角地區初步實現了地區圖書館講座資源共享,人才流動、市場相通、政策互惠、保持特色、開拓創新……一條區域文化產業鏈正在形成,“長三角不僅是強勁的‘經濟增長極’,也應是活力澎湃的‘文化核心圈’。”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如是說。
由江浙滬三地聯合邀請的愛爾蘭踢踏舞團,在分攤了巡演成本后,相對于單獨邀請,每一方都省下了70%的費用,票價隨之降低,給觀眾帶來了實惠。對于廣大文化市場經營者來說,從長三角文化市場合作中受益的還不止這些。江浙滬三地將對業績突出、經營良好的連鎖企業跨地區經營給予合力支持,使之完全享受當地的文化市場優惠政策。
如今,長三角具備了獨具一格的創新文化,中央對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又有了具體的部署,加上長三角擁有的雄厚的經濟實力,長三角文化“軟實力”一定會增強經濟“硬實力”。
正如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所言:“在中國經濟飛猛發展的關鍵時刻,黨的十七大報告非常及時適時地把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到了一個空前高的位置,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給文化繁榮創造了更大的平臺。”一個國家如此,一個地區更是如此。鐵凝說,經濟是酒,文化是茶,應該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作用。如今,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這壺酒是越釀越醇,在經濟優勢的基礎上,借著十七大的東風,文化這杯茶一定也會越品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