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鳥巢”上空奧運火炬的緩緩熄滅,中國開始進入“后奧運時代”。盤點北京奧運遺產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人們關心,是否能夠持續地享受到清新的空氣、暢通的交通,生態意識是否能夠擊退商業誘惑,奧運場館是否能夠親近平民家庭……更關注的是,中國經濟會不會出現所謂的“后奧運衰退”?中國經濟的主火炬能否繼續照亮“鳥巢”上空?
在人們的印象中,所謂的“后奧運衰退”就像一個魔咒,過去多年一直籠罩在東道主頭上。就拿較近的兩個承辦城市來說。2000年悉尼奧運會后,悉尼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即出現GDP增長率小幅下滑、投資大幅下降、房地產業衰退等跡象,經濟明顯進入“低谷”。而承辦2004年夏季奧運會的雅典,竟背上了10年的債務。
“悉尼不是第一個,雅典也不會是最后一個。”一些西方媒體似乎更愿意拿悉尼、雅典的經歷來觀察北京、甚至是中國在后奧運的經濟前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4%,增幅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中國上半年的經濟統計數據甫一出籠,盡管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給出的結論是: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增長高位平穩適度回落,但“回落”這個關鍵詞,還是成為擔憂中國經濟前景者的佐證。
更何況,與悉尼、雅典相比,北京面臨的全球經濟環境更為復雜———全球經濟正經歷劇烈的波動。2008年,注定是中國的大考之年。我們擔憂之余,更應該冷靜地看到,畢竟,北京與悉尼、雅典有著太多差異。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算了一筆賬:其一,中國的經濟規模跟其他舉辦奧運會國家的經濟規模比較起來差異較大。中國在2007年達到的經濟規模是3萬億美元,與雅典奧運會相比中國的經濟規模是希臘的16倍,與悉尼奧運會相比中國的經濟規模是澳大利亞的8倍。而奧運會的投資規模,在各國大體是相當的,當同樣的投資規模分散到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中時,它產生的影響就會小的多;其二,中國在后奧運時刻,還會迎來較多的國際大型活動,比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2012年的廣州亞運會等,基礎投資不會出現明顯回落;其三,未來幾年還將產生其他項目的大型基礎投資,比如京滬高鐵,北京目前僅有170多公里的地鐵,而到2015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275公里,除北京外,還有30多個省市的地鐵工程正在興建。
事實上,對中國經濟可能陷入“后奧運蕭條”的擔憂,正是基于之前過分高估奧運會對中國經濟影響的一種后續判斷。數字顯示,北京市經濟僅占全國經濟總量的3.6%。北京的奧運會場館建設和基礎設施投資約3000億元,按奧運投入期4年分攤,平均每年750億元,僅占中國過去4年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0.55%~1.06%。換句話說,作為一個經濟規模大國,中國的經濟基本面受奧運的影響有限。既然如此,“后奧運效應”也很難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
“不管有沒有奧運會,經濟都要發展。”因為中國正處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重要期,處在產業調整的升級期,處在民生改善的關鍵期,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依然是驅動中國經濟車輪滾滾向前的動力。
想起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共同設計者之一——古斯塔夫·拉尼斯的研究。這項研究表明,人類發展(包含嬰兒死亡率、平均壽命、識字率等)始終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如果優先考慮人類發展,將有助于經濟步入可持續的發展。換句話說,增加民生投入,構建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大動力。
給微笑的中國投一張信任票——我們愿意期待“后奧運時代”的美好未來。后奧運的普惠比奧運的狂歡更讓人憧憬……
本文編輯: 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