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國家高新區建設20年系列評論•之一
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
楊文利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2年4月9日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
今年是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20周年。“東方風來滿眼春”,南巡講話確立了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方向,其地位幾乎等同于1978年年底舉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大事業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如果說30多年前實行的改革開放,讓我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那么,20年前的南巡講話,則讓中國開往改革開放春天的列車又一次提速。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國家高新區應運而生。1991年《國務院關于批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通知》頒布,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布局建設國家高新區。至今,國家高新區已走過了整整20個年頭。
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國家高新區的歷史腳步,已深刻烙印在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歷程中。
是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讓中國人看到了新的技術革命在世界興起,科技與經濟前所未有地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國家競爭力躍升的階梯。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讓我們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是改革開放鼓勵大批科研人員走出高樓深院,按照自愿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新型體制機制,勇敢投身于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滾滾洪流,踏上了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率先撞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門。
正是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敏銳洞察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把握機遇,及時作出了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部署。從那時起,20年崢嶸歲月,國家高新區始終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時刻牢記“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殷切囑托,在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改革中不斷創新,通過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凝聚各種創新資源,建立起從孵化培育企業到促進產業發展的完整工作體系,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主陣地,為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提供了重要支撐。
鄧小平南巡講話指出,判斷改革開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成敗的三個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無數為國家高新區建設付出艱辛努力的人們應該感到自豪,20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經證明,國家高新區不負眾望,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小康做出了積極而重要的貢獻,無愧于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
改革從未停滯,改革仍將深化。20年前,當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摸索前行,爭議與阻力既是壓力也成為動力;20年后的今天,我們又將迎來一個改革開放的春天。讓我們從春天再出發,繼續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開辟科學發展的新征程。
國家高新區建設20年系列評論•之二
發揚改革創新的精神
楊文利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2年4月9日
近3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上世紀70年代末肇始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走的是計劃經濟、單一公有制體制的路子。而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就是要將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于沒有經驗,靠摸索,加之體制機制的轉型并不容易,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孕育誕生的國家高新區便擔當重任,先行先試,大膽探路科技與經濟體制機制改革,注重在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上做文章,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不斷創新,不斷完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創新環境,初步建立了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體制、機制和環境。
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國家高新區20年的成功實踐,不僅為我國科技與經濟結合探索了一條光明大道,而且對如何建立適應高新技術產業這一先進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即有利于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政府管理體制及政策環境,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使國家高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中不斷發揮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國家高新區著眼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突破了原有體制和政策限制,建立了“小機構、大服務”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形成了有序而靈活的制度安排和組織保障。管理機構規模只相當于一般行政區國家高新區的1/4-1/5,工作人員只有一般行政區的1/8-1/10,國家高新區所創造的“一站式”管理和“一條龍”服務等經驗已被很多行政窗口單位廣為采用,推進了社會管理機構由指令型向服務型的轉變。
政策先行先試是國家高新區踐行改革的突破點,在外部環境尚不完全具備的條件下,積極構建小氣候、營造小環境是國家高新區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國家高新區始終把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作為政策制定、改革創新的著力點,積極制定有利于創新型企業衍生、培育、成長和做強做大的政策。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科技企業成長扶持和企業產權制度、財務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信用體系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持續的改革、探索和創新,形成了促進企業成長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在國家高新區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下,成長起了包括聯想、華為、中興、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中星微電子在內的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推動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年的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國家高新區;沒有國家高新區在行政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勞動人事制度等方面率先進行的改革和探索,就不可能誕生大批具有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就不可能有中國今天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今天國家高新區總體數量大大增加,國家高新區發展質量越來越高,但是在一些高新區,已經沒有了創業之初的改革銳氣。有的高新區熱衷于引進大項目、大企業,而不是把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作為政策制定、改革創新的著力點;個別高新區和行政區合并后,受各種因素影響,在政府管理體制機制上走“回頭路”,很難堅持“創新創業”的核心思想,很難堅持“服務企業”的工作作風,很難堅持“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理念,這恰恰是我們在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甚或政治體制改革中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步入攻堅階段。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胡錦濤同志在慶祝建黨90周年紀念大會上再次要求,“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一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國家高新區,在改革的關鍵時期,更加應該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發揚改革創新精神,堅定不移地大膽探索,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改革創新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
國家高新區建設20年系列評論•之三
增強改革發展的勇氣
楊文利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2年4月16日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53處提到“改革”,并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正確抉擇”。
的確,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抓住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機遇,憑借廉價勞動力、低成本制造、規模效應等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最大限度地釋放了積蓄已久的生產力,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國內生產總值躋身世界第二。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生產資料價格飛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生態環境壓力加大等問題的凸顯,中國企業的低成本比較優勢不復存在,生存壓力日益加劇。而且,由于中國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大多數企業長期致力于低成本的加工制造,對外出口依附性強,使得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居于低端,受制于價值鏈中高端企業的市場、技術和資本。
與此同時,中國內部的改革開放也從“摸著石頭過河”進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面對當前國際和國內復雜的形勢,如何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如何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不僅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技巧,更考驗著我們的決心和勇氣。
國家高新區同樣迎來了改革發展的新考驗。
20年篳路藍縷,20載碩果累累。回首國家高新區20年建設之路,其最大的成功就是始終堅持把改革、創新與發展作為高新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創新為國家高新區帶來了發展的先機、發展的動力,改革創新的水平同樣也成為衡量高新區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準。
曾幾何時,國家高新區的第一代建設者們佇立在城郊結合部一片雜亂的土地上,理想與熱情給予他們巨大的勇氣,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成就了高新區初創時的輝煌。在“二次創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高新區發展所面臨問題的艱巨性和復雜度遠勝以往。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國家高新區新一代建設者們無疑肩負著更大的責任與使命。
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亟需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20年來,在各級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國家高新區在體制機制上大膽改革創新,調動了無數科技創新創業者的積極性,使國家高新區成為中國最具創新創業活力的地方和中國創新經濟的推動者。進入新時期,如何不斷煥發創新創業活力,完善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的創新創業體系,迫切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國家高新區為試點,在人才發展、技術轉移、科技金融等方面進行新的突破性探索。近兩年,通過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上海張江等已經在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再次大膽探索,實施了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政策。特別是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和發展民營科技企業、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為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開始了新的實踐。這些實踐的成效應該盡早上升為全國性的政策,有力推動國家高新區在創新創業環境建設上實現整體提升。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亟需深化高新區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與作用的認識。經過20年積極的探索,國家高新區通過致力于經濟、社會、自然與人的和諧發展,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人居、教育、醫療等社會配套設施和較先進的社會管理理念,從而作為城市原有經濟社會體系中典型的新經濟力量、新文明因素,在統籌城鄉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有效地推動了城市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為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樣板。國家高新區不僅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轉方式、調結構”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應在創新社會管理,促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社會方面做出獨特的貢獻。要站在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進一步深化對國家高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以改革創新、和諧發展的視野,科學制定高新區未來的發展戰略。
實現科學發展、文明發展,國家高新區亟需進一步提高綠色發展水平。習近平同志在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上,深入闡述了中國要走一條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努力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國家高新區建設的實踐,無不印證著這樣一條發展道路的科學性。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家高新區要在堅持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同時,在發展模式上努力探索創新,實現綠色經濟基礎上的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紀念國家高新區建設20年之際,恰逢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站在新的起點上,作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國家高新區,不應該陶醉于過去20年取得的輝煌成績,更不能喪失了改革的銳氣,固步自封,停滯不前,而應增強憂患意識,煥發改革精神,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創新。要率先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努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上取得新成效,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國家高新區建設20年系列評論•之四
人才的力量
楊文利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2年4月23日
人才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是最活躍的先進生產力。
20年前,一批科技勇士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不顧風險,披荊斬棘,率先“下海”,創辦科技企業,開辟了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新戰場,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先鋒。作為國家高新區最早的“原住民”,他們給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注入了創新創業的“基因”。
20年間,國家高新區始終把人才工作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大力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與政策創新,提高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營造了一個局部優化的創新創業環境,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投身市場經濟、進行創新創業的勇氣。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中國科技創業者的新家園、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的聚集地、新興產業領軍人才的大舞臺。
20年來,從以陳春先、柳傳志等為代表的率先打破傳統束縛、“下海”創業的第一代科技企業家,到以王文京、任正非等為代表的堅持創新為王的第二代企業家,再到以鄧中翰、李彥宏、施正榮等為代表的第三代海歸企業家,直至今天以錢俊東等為代表的新一代 “80后”科技企業創業者,先后幾代科技企業家在國家高新區通過技術創新進行創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占領技術制高點,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脫穎而出,為社會創造巨大價值,成為國家高新區建設史上最美麗的風景。
一樹春風千萬枝。國家高新區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和一系列扶持政策,不僅培育了上述耳熟能詳的知名企業家們,還吸引并集聚了大量高端人才資源。在國家高新區1000萬從業大軍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占一半,有10%的人從事科技研發工作;國內高端領軍人才超過一半都在國家高新區;約有2/3的海外歸國人員都選擇落戶在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國家高新區奏響了科技人員、海歸、教授、博士、大學生等各界參與的“科技創業交響曲”。
正是這支隊伍,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推進重大研發創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取得了大量關鍵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打造了一批代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最高水平的創新型企業群體,初步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正是這支隊伍,不斷弘揚著科學民主、尊重知識、勇于創新、敢于實踐、寬容失敗、鼓勵競爭、崇尚合作、遵紀守法、誠信合作的創新創業文化,自覺地發揮創新文化建設者的作用,不斷深入挖掘創新文化底蘊,豐富創新文化內涵,推動創新創業文化向全社會擴散。
正是這支隊伍,廣泛汲取世界先進國家發展新興產業的有益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有所創新發展,努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促使高新技術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成長壯大,不斷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
當前,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國家以人才立國為基本國策,把人才戰略上升為國家重點戰略,世界性的人才爭奪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人才競爭,制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并突出擁有知識、技術和資本的人才在生產要素中的核心作用,以推動產業向創新經濟轉型升級。
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已經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啟動,標志著中關村將在人才評價、激勵、分配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試進行改革創新,就像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經濟特區那樣,在一個較小范圍進行試驗和探索,取得經驗后,再以點帶面,推動我國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
展望未來,以人才立區的國家高新區,要進一步建設機制新、活力大、成果顯著的人才政策體系,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業支持體系,完善高層次人才發展服務體系,從而大量聚集優秀領軍人才,促進各類人才的全面發展,充分依靠人才智力領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斷形成新的科學發展優勢,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
國家高新區建設20年系列評論 之五
科技的力量
楊文利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2年4月30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0年前,國家高新區迎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大潮呱呱墜地。從誕生的那天起,它就始終堅持以科技為動力,以創新求發展,把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我國經濟駛入新的增長軌道。可以說,國家高新區不僅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忠實的實踐者,更用驕人的業績完美地詮釋了這一論斷的科學性和正確性。
20年來,國家高新區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思想為指導,始終把加快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作為首要任務,以市場為導向,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緊緊圍繞企業這一創新主體,針對創新鏈的各個環節,通過體制與機制創新,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搭建自主創新平臺,營造良好的產業化政策環境,努力破解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的瓶頸。正因為如此,眾多深藏象牙塔的具有國內外領先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在國家高新區逐漸實現了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科學技術真正變成了生產力。在國家高新區,誕生了第一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我國第一臺超千億次超級計算機、我國第一個基因工程藥物、全球第一個甲流疫苗、世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即時通信軟件、全球最大的網上交易市場和商務交流社區等等。這里還誕生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TD-SCDMA,工業以太網(EPA)標準等多項占據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國際標準……
眾多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使得技術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巨大財富。從1991年至2010年間,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年均增長45%;“十一五”期間,國家高新區GDP占全國的7%、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10.1%,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業增加值為7億元,萬元GDP能耗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國家高新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靠的是什么?正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不僅增加了社會財富,同時,財富的增加又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在科技創新與財富收獲兩者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國家高新區持續不斷地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力,培育了聯想、海爾、華為、中興等一大批自主創新能力強、擁有核心技術專利、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龍頭企業,并逐步形成了光電產業、物聯網產業、信息技術及服務產業、下一代互聯網產業、新能源與智能電網裝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具有相當規模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未來經濟發展將更加依賴于知識的不斷創新、快速傳播、及時汲取和有效應用,產品和服務中蘊含的知識量成為競爭的基礎,知識資源的快速擴張則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全球高新技術產業在技術體系、產業形態、競爭格局等方面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初露潮頭,戰略性新興產業蓄勢待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國家高新區更應該充分發揮引領、輻射和帶動作用,在科技創新上堅定實施領先戰略,超前部署、科學謀劃,將國家高新區真正打造成為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為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重要貢獻。
國家高新區建設20年系列評論之六
資本的力量
楊文利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2年5月14日
英國學者卡蘿塔•佩蕾絲認為,在過去的200年間,世界經濟共發生5次技術革命,每次技術革命的成功財富化,都必然有金融創新的伴生。
在國家高新區發展的20年歷史中,成功培育和發展了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大量原本沉睡的科技成果被有效激活,實現商業化、產業化轉移,形成財富效應,同樣離不開金融創新。
中小企業融資是個世界性的難題。在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更為突出,許多中小企業因為得不到資金支持而難以為繼。而科技型中小企業因其高投入、高風險更是加重了其融資難度。國家高新區從誕生之初就開始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始終把金融資本作為創新的重要要素,在政策探索和制度創新方面不斷實踐,促進了公共財政與商業資本、社會資本的結合,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結合,逐步形成了政府財政資金、企業擔保基金、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產業投資基金、企業股權交易與并購、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等構成的科技金融環境。如今,在國家高新區6萬余家企業中,上市企業就達到近千家,吸引的創業投資額、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的數量都無可爭議地位列國內之首,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報價試點為探索建立統一監管下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積累了經驗。而在納斯達克、紐交所等境外上市的企業中,來自國家高新區的企業形成重要板塊,已經成為境外中國概念股的重要力量。
金融的不斷創新給科技創新注入活力。正是靠資本力量和科技力量的有機結合,國家高新區才加快了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進程,提升產業創新活力。國家高新區內數萬家創新型企業依托資本市場,堅持自主創新,不斷創造著新產品,一大批自主創新能力強、擁有核心技術專利的骨干企業已經成長為行業科技進步的“領頭雁”,已成為中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輻射的源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跑者、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資本的力量推動企業整合生產要素的能力不斷提升,為企業做大做強打開了新的窗口。正是靠資本市場提供的豐富靈活的創新工具,聯想收購美國IBM 的PC業務、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神州數碼并購日本SJI……這些企業成功通過收購國外公司迅速發展壯大,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開拓了一個新的路徑。
資本的力量在國家高新區體現出的另一個積極的現實意義,就是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與產業決策,對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的產業決策常常靠主觀意志,而國家高新區初步建立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資模式,使得資本會對企業、產業的表現作出客觀評價。資本市場青睞什么類型的企業?創投在投資哪些創新型企業?這些來自最市場化層面的評價、判斷、遴選、決策的結果,就會形成傳導機制,引導產業發展方向,引導企業投資方向,為新興產業“導航”。多年來,由于國家高新區內得到資本市場青睞的企業幾乎都是高科技企業,而且大多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這里成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地。
當前,我國正處在產業經濟形態轉型升級高度活躍時期,對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要求不斷提高,由此也帶來了科技創新、金融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嚴峻挑戰。科技和金融結合不僅是構筑科技創新產業化能力體系的重要元素,還將是提升科技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重要抓手和切入點,也必將成為服務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最有效用的利器。
經過20年的發展,國家高新區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科技金融資源。針對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國家高新區更應該深刻把握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的客觀規律,突出特色,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不斷完善體制,突破瓶頸障礙,創新投入方式,積極探索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對接的新機制,主動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自主創新,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進一步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