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前,由于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強勁增長的需求拉動,全球機械制造業經歷了連續幾年的高速發展。
全球經濟的增長離不開機械制造業的持續進步,而機械制造業也始終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而不斷發展變化著。
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前,由于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強勁增長的需求拉動,全球機械制造業經歷了連續幾年的高速發展。但在隨后的經濟危機中,全球機械制造業遭受重創。根據IMS、VDMA(德國設備制造聯合會)的相關數據和行業分析,羅蘭貝格預測全球機械制造業在2010年-2015年間的平均增長率將在7.8%左右。
展望未來的全球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有三大趨勢影響深遠,將顯著地改變未來行業的版圖,這三大趨勢為:整個機械制造業的重心將遷向亞洲;全球市場的競爭將聚集中端市場;節能環保將越來越受到用戶和制造商的重視。
遷向亞洲
隨著全球制造業向亞洲地區的集中,作為設備供應商的機械制造業也越來越多地移往亞洲,以獲得本地化的成本優勢及更好地報務本地客戶。與此同時,以中國機械制造業為主的亞洲競爭對手也在快速成長中,在全球市場所占份額逐年擴大。整個機械制造業的重心將逐步移到亞洲地區的趨勢已幾成定局,其中中國在20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械制造國成為見證這一產業遷徙的重要標志。
在未來,中國必將成為主導全球機械制造業的主要力量。
首先,在2010年-2015年間,中國的國內生產制造業仍將保持遠高于發達國家普遍3%不到的增長速度,無疑會拉動今后幾年中國機械制造業的高速增長。
其次,中國的機械制造業以萁巨大的規模優勢正逐步獲得全球機械制造業的領導權,到2015年接近半數的全球細分市場將由中國領導。
最后,中國正在技術水平上加速追趕領先國家。由于產業的亞洲地區遷移的殷墟,歐洲廠商未來幾年處境艱難,也缺乏繼續推進技術進步的資金和意愿;而中國的機械制造商本身還處于市場的中低端,他們一方面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有明確的學習對象;另一方面,高速增長的中國市場也給了他們極大的信心和動力去提升技術水平來獲得更大的增長。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下,中歐兩地機械制造業技術的差距預期將在未來幾年不斷縮小。
綜上所述,由于中國市場的持續高速增長,整個機械制造業向亞洲的遷移是大勢所趨,歐洲廠商在規模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地位將逐步被亞洲廠商取代。
聚集中端
多年來,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機械制造商逐步在超低端和低端市場獲得巨大成功,而中高端市場則始終牢牢地掌握在來自成熟市場國家的機械制造商手中,但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年將發生很大的改變。
推動這一變化的主要是各個地區的客戶要求的變化,各個地區的客戶要求正在變得越來越相似。原本對成本不敏感的成熟市場客戶在經濟危機后開始對價格有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而原本對質量要求不高的新興市場客戶在經歷了多年的市場培育后,也開始重視質量,因此關注性價比的中高端市場將成為未來機械制造廠商的爭奪焦點。
隨著美日機械制造業的低迷,羅蘭貝格認為未來機械制造業的全球區域競爭將主要在中國和歐洲兩大地區之間展開,而主戰場就是中端市場。在未來的中端市場競爭中,中國和歐洲將依賴各自的優勢展開不同的發展戰略,同時也同樣面臨著不同的挑戰。中國廠商和歐洲廠商在對中端市場的爭奪上各具優勢,誰將成為最后的勝利者,目前還很難判斷,但中端市場的成敗將無疑左右雙方的未來。
節能環保
節能環保在機械制造業并不是一個什么新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據羅蘭貝格的調查顯示,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中國,都不能有超過半數的訪談對象把“提高能源利用有效性”列為設備采購中的關鍵或重要決策依據。
然而,客戶雖然接受了節能環保的理念,但并代表他們實際愿意支付額外溢價來購買這些功能。真正推動客戶更多的采購采用節能環保技術的機械設備的是三大因素:首先,節能環保能幫助企業優化成本;其次,節能環保是一些地區政策法規的要求;最后,節能環保可以有效地提升企業形象。
節能環保是整個世界的大趨勢,機械制造業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但正如清潔能源的利用一樣,經濟性和政策法規才是決定客戶是否愿意購買節能環保功能的關鍵因素,但總體上來說,隨著世界各國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對節能環保的關注度的提高,機械制造業轉向更加環境友好更加低能耗排放的趨勢是不可扭轉的。
我國工程機械產品未來發展三大趨勢分析
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頻頻推出新產品,我們不難從這些產品發展中看出,中國工程機械正朝著節能化、智能化、大型化在轉變。
節能化
能源短缺是國際問題,綠色發展是全球達成的共識。而我國也一直在強抓節能減排,中國的非路面機械排放標準也是逐年在提高,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表示,“十二五”節能目標為單位GDP能耗下降幅度不高于20%,但不低于15%.節能化產品將是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大型化
大型化就意味著技術的提高和適應條件的提升,為保證施工的方便與快捷,工程機械大型化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智能化
智能化一直是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方向,不管是企業還是產品,智能化都在悄悄改變著他們的運營方式和操作方法,快速的數據傳遞以及高效的工作效率一直是企業降低成本、發展產品的方法。
無論是節能化、大型化還是智能化,都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現在各大企業已頻頻推出他們的新產品來搶占市場份額,而這些高性能產品的推出也必將推動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機械制造業向高層次發展
當今社會,環境和能源問題已成為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全球范圍內環境、能源約束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凸顯,決定了制造業必須改變以往粗放型的發展方式;環境和能源問題所帶來的不僅是挑戰,也帶來了機遇,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金融危機助推下將應運而生,誰抓住了機遇,誰將在未來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而任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機械制造業的進步,這也向機械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和諧環境理念要求機械制造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世界范圍內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間的矛盾突出
世界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僅使不到10億人口的發達國家實現了現代化,但資源和生態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世界上3/4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生態環境退化速度超過自我更新速度的國家。全球環境資源消耗速度超過地球生態自我更新速度達30%.美國和中國排在全球資源消耗最大的國家之列。
各國紛紛制定綠色計劃和減排目標
美國奧巴馬政府已把新能源的創新和發展作為國家優先戰略,采取了一攬子政策,重點資助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開發與產業發展。
2008年1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歐盟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有助于實現到2020年的減排目標;歐盟將在今后6年內投資約10億歐元用于燃料電池和氫能源的研究和發展;大力推動生物質能發電和供熱計劃,開發生物液體燃料新技術。
日本早在1991年就推動了“綠色行業計劃”,致力于資源保護、減少能源和材料消耗、減少固體廢物和溫室氣體,通過公共教育、環境先導、節能建筑、LCA,DFE和ISO14000認證系統實現綠色制造以提升企業競爭力。2008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了為實現低炭社會而制定的行動計劃草案。
環境法規、標準和綠色壁壘日益增多
歐盟關于環境方面的立法較早、較多。影響較大的有WEEE指令(自2005年8月13日起,歐盟市場上流通的電子電氣設備的生產商必須在法律意義上承擔起支付自己報廢產品回收費用的責任),RoHS指令(自2006年7月1日起,所有在歐盟市場上出售的電子電氣設備必須禁止使用鉛、水銀、鎘、六價鉻等重金屬,以及聚溴二苯醚(PBDE)和聚溴聯苯(PBB)等阻燃劑)和EuP指令(是關于制定用能產品生態設計要求框架的指令).
環境法規和標準日益嚴格,國際綠色貿易壁壘不斷增多。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巨大。因不符合環保要求,中國每年有74億美元的商品出口受阻。我國出口貿易相當部分是初級低附加值產品,而產品的出口市場又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工業國家。由于這些國家在綠色貿易壁壘方面制定了苛刻的標準和嚴格的合格評定程序,因而嚴重影響了我國產品市場的范圍和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尤其是在農產品、食品、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紙張、服務貿易、產品包裝等方面的影響更大,涉及到的主要標準有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量、陶瓷產品中的含鉛量、皮革的PCP殘留量,機電、玩具廠品的安全性指標,包裝物的可回收性指標,紡織品燃料指標,保護臭氧層受控物質等。
“綠色標志”逐漸被消費者所認知
盡管遭遇了金融危機,歐洲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仍在增長。在波士頓咨詢公司于2009年1月發布的報告中顯示,對歐洲2000名年收入在35000美元以上的消費者調查中,經常購買綠色產品的消費者比例由2007年32%增加到2008年的34%,可以接受綠色產品價格較普通產品高的消費者比例由2007年的20%增加到2008年的24%.
在歐盟和美國最近購買過綠色產品的消費者中,認為綠色產品比普通產品質量要好的消費者分別占41%和43%,而認為質量要差的消費者分別只各占5%;可以接受綠色產品價格較普通產品高10%以內的消費者分別占58%和59%,另外還各有23%的消費者可以接受綠色產品價格較普通產品高10%以上。
能源消費結構促使機械制造業向節約型轉變
全球能源緊缺與我國能源消耗大的矛盾
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類對于能源的需求正以一個驚人的速度上升。可用的能源包括自然資源和能源物質的自然增長已經遠遠落后于需求。能源問題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全球范圍內能源安全觀隨著時代發展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正由過去主要應對市場短期供應中斷,向能源供應的長期可持續性轉變。
我國能源利用率不高,導致了能源消費量大。2008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相當于2002.5百萬噸油當量,位居世界第二。國際能源署(IEA)在2009年11月公布的全球能源展望年度報告中稱,到2025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和天然氣消費國,屆時前三大(能源消費)國將依次為中國、美國和印度。
我國能源結構短期內難有較大改變
我國能耗結構以煤炭為主,而煤炭在多種能源中利用率最低。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比最大,達70.2%;核電占比最小,為0.8%;石油也占據了18.8%的較大比重。目前我國的總體能源利用率為33%左右,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
我國油氣進口依存度大,易受國際市場價格沖擊
我國油氣資源的進口依存度較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2008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51.3%.2009年,中國能源藍皮書預測,在石油消費需求快速增加和國內資源限制的共同影響下,2020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上升至64.5%.
由于石油進口依存度大,石油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安全性影響較大,因此需要對制造業的結構進行調整,在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降低單位GDP能源消耗,從根本上減少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從而加強和提高我國經濟的安全性。
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機械制造業向高層次發展
全球科技進入一個新的創新時代,各國都把爭奪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把科技創新投資作為最重要的戰略投資,把發展高新技術及產業作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突破口,從而將加速相關新興產業的發展。
新能源及新能源所催生的新產品(如新能源汽車產業)、生物醫學等領域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重點領域。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制造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機械制造業能夠為其提供高效率、高精度、環境友好型和能源節約型的裝備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