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大批外資涌入中國,在中國建廠、建立合資公司,這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的勞動就業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制造業也有了顯著的發展,無論制造業總量還是制造業技術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制造業長期以來成為了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2010年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已達到19.8%,超過美國的19.4%,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
然而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尤其是在2012年,這個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有點“煩”。
一方面,一些高端制造業在美國“再工業化”的戰略背景下,面臨回流傾向;另一方面,一些低端制造業受制于中國人力成本上升、土地價格上漲和轉型升級需要,開始向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轉移。
商務部的數據也顯示,外商直接投資(FDI)自2011年11月份以來,大多數月份處于負增長,其中6月FDI同比回落6.87%,只有5月份同比出現0.05%的短暫正增長。
面對這樣的窘境,中國制造業何去何從?
郎咸平層發表過“6+1”理論,即,美國把價值最低的制造業一端(即“1”)放在了中國。而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六塊非制造業(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軟”的生產環節,“1”是“硬”的生產環節。在這樣一種“6+1”產業鏈的定位下,中國就淪落在了價值的最低端。
雖然這個說法有些偏激,但我們不難從其中看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
發展高端,但不放棄低端
雷諾—日產聯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曾表示,“中國制造業要努力做到既保持低端優勢不丟,又實現向高端轉化。” 每個經濟體的制造業發展都是從低成本開始的。以低成本為依托的低端制造業仍是當前中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不應輕易放棄。
持相同意見的還有美國塔夫斯大學副院長查克拉沃蒂,他認為,中國創造了一個能夠迅速規模化的制造流程,這是中國最大的優勢。目前尚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在制造業規模化的速度方面與中國媲美。中國制造業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過程中,需要繼續保持以往的優勢,平穩過渡。
事實上,無論哪個國家的制造業轉型都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中國制造業需要耐心和毅力來承受轉型中的陣痛,才能夠真正成長為制造業強國。
加大自動化改造
自動化改造是我國制造業轉型與升級的主要方式。制造業的轉型與升級包括設計、制造、銷售等各個環節,我們認為我國制造業升級與轉型應從制造環節開始,自動化改造包括兩個方面:以自動化器械代替人工和以智能化器械代替非智能化器械。
兩化融合是關鍵
兩化融合已經成為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的國家戰略,這也是中國制造業、中國工業轉型升級,乃至我國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工業化到了一定程度后必然要進行升級,同時只有工業化遠遠不夠,必須與整個信息化形成有效融合,以提升工業裝備水平、工業自動化水平以及信息管理的水平。目前來看,信息化技術所帶來的新技術革命,廣泛的應用、滲透、結合、融合到正在大力推動的工業化進程中,對工業化起到提升、變革、創新、改造,這是我國當前工業發展的大轉型趨勢。因此,繼續推進兩化融合,也是中國制造業升級轉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