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曾經在哪里看過這樣一段話:我們無從想象,假若沒有工程師,世界將變得何等黯淡無光——不會再有聳入云間的高樓大廈,也就不會發散出夢幻般迷離誘人的現代都市氣息;不會再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也就無法令古今騷人浩然高歌“千里江陵一日還”,贊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的確,工程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動機,優秀工程技術人才是一個國家工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家建設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工程的科學性、社會性、實踐性、復雜性、創新性的特征要求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必須充分把握現代工程技術的特點,重視學科的交叉和綜合、強調創新和實踐、強調個性化的培養。如何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優秀工程技術人才,成為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全國大學生‘西門子杯’工業自動化挑戰賽(簡稱西門子杯挑戰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辦的” ,該項賽事組委會秘書處主任、北京化工大學張貝克教授這樣說道。
2012年8月29日,歷時四個月的全國大學生“西門子杯” 工業自動化挑戰賽在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落下帷幕。共有50支隊伍從近300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進入了三個組別的決賽。經過激烈角逐,最終來自北京聯合大學、沈陽建筑大學、東北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代表隊獲得工程應用型賽項和設計開發型賽項一等獎。另有36支隊伍獲得不同組別的二、三等獎。大賽組委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澄,大賽組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系統仿真學會理事長趙沁平以及西門子 (中國) 有限公司工業業務領域戰略與運營組織發展部總經理張利博士為獲獎隊伍頒獎。
培養人才是最終目的
大賽組委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澄說:“舉辦大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的確,相比其它同類型的比賽,此項賽事在很多細節方面都讓記者感受到了主辦單位對于培養人才能力的重視。
(1)開創全新競賽模式
大賽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孫柏林研究員在閉幕式中講到,組委會在充分聽取了往屆參賽院校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 對大賽題目進行了全新的設計和開發,并同時考慮了工業領域的實際需要。今年的比賽分為三個組別就是這種構想的實踐。
大賽以虛擬的自動化工程項目為背景,大賽組委會作為項目甲方,參賽隊伍以團隊的形式作為項目乙方,通過分析、設計、競標、實施、排錯、優化、移交等多個實際環節完成競賽。
張貝克教授介紹到,本次大賽是完全模擬現實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的。評委作為甲方提出自身的需求,學生作為乙方根據甲方需求,在指定的設備及裝置條件下,制定方案。競賽第一輪是答辯環節,這相當于現實版的項目投標中的交流會,在答辯過程中,學生需要想辦法說服評委來“買”他的方案,如果方案得到認可,便會記錄下選手在這一輪的成績;接下來的分賽區比賽全部采用電腦評分的形式,具體評分規則由評委決定,其中包括操作步驟、控制效果以及是否具有安全模式等考核因素;通過分賽區被選拔出來的選手便可進入全國總決賽。總決賽又分為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規定動作”, 也就是最初甲方提出的功能要求,第二個環節是專家隨機考核,即現場為學生設置一些難題,這個難題往往對功能的實現是一種干擾。因為實際生產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諸如設備損害等,一定會遇到一些不可抗的因素,這就要求學生在最初設計方案的時候必須非常周密,否則很難應對臨時的一些突發情況。
張貝克教授強調,學生在做項目的時候,往往會有一種做作業的心態,只要完成甲方的基本需求就可以,但實際上, 作為工程師首先就要建立一個如何通過幫助客戶成功而實現自身成功的核心價值觀,這條原則應該是貫穿整個工程項目始終的,也是本次大賽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
(2)力求模擬工程實際
記者注意到,此項賽事與其它同類型比賽不同的地方還在于,在上述“規定動作”操作的時候,并不是由參賽選手自己操作,而是將設備移交給并不十分專業的志愿者,在告知其如何操作后,撤離比賽現場,而后由志愿者進行操作演示給評委看。這一點也是與實際工程實施非常相似的。試想在完成一個項目后,工程師不可能永遠親自留在甲方現場進行設備操作,他需要教會甲方人員操作方法,而實際甲方的操作水平并不如工程師本身專業。張貝克教授認為,原來選手自己操作時,往往會更加注重界面的漂亮等因素, 而改為這樣的規定后,選手在進行操作界面及應急預案的設計時更加注重簡潔和實用性。
(3)倡導技術分享
本次大賽特別設置的分享獎也非常值得一提。在技術領域一直存在一種狹隘的說法,很多關于技術上的內容大家都不愿意與別人分享。但實際上這是不應該的,只有通過分享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在本次比賽環節中有一項,就是每個參賽隊員將自己項目中最拿手的部分講給競爭對手聽,然后每個被分享的人會根據自己實際的受益情況來打分,最終決出分享獎的獲勝者。
(4)與職業導向完全貼合
張貝克教授認為,該項賽事是直接與學生的職業導向完全貼合的。要想在大賽中取得好成績,不僅要充分發揮所學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優秀的個人素質、團隊合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 才能夠脫穎而出。他還介紹,據以往經驗來看,每屆大賽的優勝者最后都會成為各大公司“搶奪”的目標。
西門子教育合作項目專員元娜女士表示,西門子舉辦這項賽事,并不僅僅是著眼于未來的市場,更是真心的希望為中國工程教育做出一點貢獻。她強調:“對于西門子來說,我們希望將這個平臺搭建好,并沒有抱著西門子培養的人才就一定要留在西門子的想法,我們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用工單位來錄用競賽的優勝者, 這才能真正顯示競賽的價值,也能夠體現此項競賽對于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全力支持中國工程教育發展
早在2004年,西門子就已經在中國展開了合作教育項目。至今,西門子共與9所國內知名院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先后與中國百余所高校和職業教育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累計投入4000萬元人民幣支持高校和職業院校建立實驗中心并設立西門子獎學金;300余名來自國內頂尖工科院校的畢業生加入了“銷售100培訓生”項目;通過西門子教師赴德夏令營、新技術培訓等活動培養了千余名參與一線教學的教師;與伙伴院校合作編寫出版了超過100萬冊的教科書;發起并獨家贊助了五屆“西門子”杯全國大學生控制仿真挑戰賽。
張利博士補充道, 在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后,西門子積極響應,承諾在2012年至少對三所大學進行支持,主要包括五方面。第一,開放研發、工程公司等作為學生的實習、培訓基地,學生實習時間初步定為半年到八個月,在這段期間,學生可以參與研究,也可以做工程應用;第二,會為每位實習期間的學生安排一位輔導員,由這位輔導員帶著學生一起參與到真正的工程項目中去,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得學生真正對工程應用有初步的認識,而不僅僅只是在實習期間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第三,應學生需求,西門子也將適時安排專家深入到學生課堂中;第四,與學校聯合培養青年教師。很多青年教師在博士、博士后畢業后,并沒有太多的工程實踐經驗,也需要進行培訓;第五,西門子在實驗室建立和教材編寫等方面也將與高校有更多的合作。
在德國流行著這樣一句話: Engineers shape the world,即工程師塑造世界。這是德國的工程師文化。德國在工程師教育和培養方面有著非常多豐富的經驗,這正是中國工程教育所嚴重缺少的。西門子作為全球最大的電氣和電子公司, 將這種德國的工程師文化根植其中。中國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像西門子一樣優秀的跨國企業將先進的經驗帶入中國,共同創造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的先進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