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新建住宅及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全部按照節能50%的要求設計、建造,僅此一項措施,預計就可為申城節約1.97億千瓦時用電。如此“精打細算”的行為,正在向上海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滲透。
城市建設歷來是能源消耗的“大戶”。有研究表明:當代世界建筑能耗已經占到總能耗的30%-40%,上海建筑能耗占全市能耗的比重也達到了20%。城市建設要走“節約”路線,推行建筑節能無疑是一出重頭戲。
從1991年起,上海就開始進行以節地、節能、環境保護為宗旨的墻體材料改革,全面禁止實心粘土磚生產,告別需要大量挖土燒煤的“秦磚漢瓦”。據市建設交通委統計,到去年為止,全市砌塊等非粘土類新型墻體材料使用率已超過68%,累計節約了耕地3.3萬畝,節煤202萬噸,另有1545萬噸工業廢渣、廢灰“起死回生”,得到了重新利用。墻體保溫、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各種“四新”技術的集成應用,也使上海住宅建設朝著更為“節約”的方向邁進。近三年來全市已先后落實1269萬平方米節能住宅試點項目,其中安亭新鎮、上海春城等項目已初步建成,還先后獲得了建設部科技創新二、三等獎。
本月15日起,《上海市建筑節能管理辦法》將正式實施。這標志著建筑節能以政府強制性措施推開,有了更為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撐。記者從市建設交通委了解到,上海將在項目設計招標、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竣工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審查,沒有達到節能要求的項目一律不得進入下一個環節。經過幾年探索形成的《上海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等法規和技術體系,則將成為項目實施和相應執法的依據。下一步,上海還將探索對已經建成的建筑施行改造,讓老房子也實現節能。
除了著力實現建筑節能,“節約”的理念還體現在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例如,發展散裝水泥,節約原材料。傳統的水泥都是一袋袋包裝,包裝紙一破,水泥落得滿地都是。改為散裝后,三年來上海使用4509萬噸散裝水泥,累計節約了包裝費10億元;實行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上海實施“批項目、核土地”,將土地規模控制與核定作為項目用地的重要考量因素,同時加快調整整合零星工業點,并以宅基地置換為抓手,推進郊區農村“三個集中”,目前已有15個宅基地置換試點項目正在進行;綜合利用粉煤灰,實現資源綜合利用。本是發電廠廢物的粉煤灰到了建設領域倒成了“寶貝”。1991年至2004年,上海累計將5255.1萬噸粉煤灰用到了筑路以及墻體材料和水泥的生產上,節約了近1000萬噸水泥。從1997年以來,全市連續8年“吃”光了當年所有的粉煤灰。
信息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