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科技這十年
加強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和創新基地建設,是整合和優化科技資源、支撐自主創新活動的物質基礎,是科技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記者日前從科技部獲悉,2002年起,科技部遵循“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方針開展平臺建設,推動科技資源的整合共享和開放服務;同時以創新資源集成理念,引導各類創新基地發展,啟動規劃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十年來,平臺、基地建設成效顯著,為我國自主創新奠定了長遠基礎能力。
據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計劃、科技工程相繼實施,我國科技條件建設工作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形成了大量基礎性資源以及各類研究實驗基地,但存在著整體投入不足與科技資源分散、封閉并存的現象,科技人員難以獲取及共享。2002年,政府啟動了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旨在整合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為創新活動提供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體系完備、開放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奠定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物質和信息基礎。確立建設方針后,科技部聯合相關部門開展了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頂層設計,建設了六大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并堅持“制度和標準先行”的原則,開創了資源整合、制度規范以及運行機制三結合的管理模式,形成了開放、共建、共享新機制。
多年來,我國已陸續建成涵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等創新鏈各環節、多層次的創新基地,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但同時也逐漸暴露了一些薄弱環節。如缺乏基于國家戰略目標的創新基地總體規劃和戰略布局;創新基地建設存在多頭管理、重復投資問題;創新基地成為依托單位的內化機構,新知識與新技術轉移、擴散和公共服務功能不強;創新基地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各自封閉運行,人才、設備、信息等科技資源缺乏系統集成和共享;創新基地尚未建立高效的運行和管理機制,創新效率和質量不高等。對此,2012年科技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啟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規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目標與國民經濟重大需求,以現有各類創新基地為基礎,通過集成創新鏈上相關創新資源,更加突出自主創新能力與技術擴散能力,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為主線,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探索科學、合理、高效的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宏觀管理和運行制度。在國家重大創新基地的整體建設框架下,引導各類創新基地有序發展,進一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的組織架構。
記者從科技部了解到,平臺、基地建設工作實施至今,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在聚集科技資源、支撐重大科研活動方面,創新基地將科研活動、學科建設和團隊發展相結合,形成集聚創新資源、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開放式創新格局,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原始創新能力。2011年,國家重點實驗室儀器設備總值達到208.8億元,承擔的各類在研課題達1.9萬余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5300余件。發表學術論文4.75萬篇。
條件平臺則有力支撐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政府重大決策。“十一五”期間,通過平臺專項實施,為8700余項973、863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以及數千項省部級科技計劃項目提供了各種類型的科技資源與技術服務,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為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與信息保障。科技平臺對科學數據和實物資源進行了系統整合,為相關部門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服務和技術支持,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科技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