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蒸汽機使世界進入了機械化生產的時代,電力技術的運用導致了自動化時代的到來,電子計算機則使世界快步步入信息化時代。站在科技創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沿,人們對未來科技充滿遐想。新一次科技革命將在哪個科學領域爆發?又會給世界帶來什么巨變?11月3日,六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聚集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共同暢想未來科技會如何改變世界。
改善人們生活的未來科技
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的重大科技突破可能出現在哪個領域?作為國際系統生物學創始人、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倡導者之一,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總統科學顧問,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院士萊諾伊·胡德(Leroy Hood)很自然地把希望的目光拋給了生物領域。“如果你問我今天社會的最基本科學問題有哪些,答案可能是農業、醫學等領域的問題。但這些都是最基本的需要解決的東西,我認為它們背后的推動力會來自于生命科學。”
雖然是一位知名的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首任執行所長安德拉斯·德樂思(Andreas Dress)卻對醫學領域寄予厚望。這位工作在醫學領域的數學家為人們勾畫了一幅精確醫療的未來圖景。
“近年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已經有了很多驚人的進展,但是要在醫療診斷中及時、系統地運用這些新發現新知識卻不容易。”德樂斯說,醫療工作人員通常都是竭盡所能地治愈患者,但有時卻效率不高。這是因為在沒有信息技術支持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把大量時間都浪費在研究某些科學界已經獲知答案的問題上。“比如有時醫生會一時搞不清楚在某些特定疾病中的某些蛋白質的作用機理,它的過度表達到底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還是身體抵抗疾病的防御機制的一部分?這時就必須求助于分子生物學來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信息的獲取顯得至關重要。”
德樂思說,未來可以創造出一個集成的信息通訊系統,來幫助這些醫療人員精確了解他們所需要的數據和知識,以便及時給出精準的治療方案。“醫療人員還可以通過這樣的系統獲得更多的信息,比如患者的生物信息、疾病的3D圖像,甚至將相關的信息傳輸給其它專家并進行討論。這些都有助于使診療方案更加精準,提高治療的效率,大大改善人們的生活。”
沒有圍墻的未來大學
科技的發展不僅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便利,更會改變人們學習的方式,乃至科學發展本身的方式。今年10月18日,《時代周刊》刊發一篇題為《大學已死,大學永生》封面文章。“前面的大學是指實體的大學,后面的大學永生是指未來可能非實體的大學。”果殼網CEO姬十三解釋說,“比如目前發展勢頭正猛的在線教育。”
過去20年間,耶魯大學的學生規模擴大了800名,但為此付出的代價是6億美元。知識在現代社會發揮的巨大作用使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前所未有,也使教育資源供不應求。互聯網技術為這個矛盾的局面帶來了解決方案。“最初是麻省理工學院建立公開網站,并上傳本校的一些課程的教學錄像。隨后,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紛紛追隨這股趨勢,在網絡建設自己的公開課網站。”這股浪潮今年傳到中國。姬十三說,隨著網易公開課的正式上線,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在線開發課程”這個概念變得熟悉。“我們幾乎每周都會看到相關的新聞,有新投資者進入這個行業。其中不僅有互聯網公司,傳統的科學類的機構也紛紛加入這個行業。他們希望通過教育網站提供簡單易學的工具,并致力于形成一個社會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