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基礎與核心,它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工作母機,具有科技含量高、需求彈性大的特點,因此一直被視為工業的心臟和支撐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石。
但來自產業政策部門的最新資料顯示,我國設備60%依靠進口,其中,100%的光纖制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數控機床是外國產品。最近幾年,化工裝備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盡管有了不少突破,但與國外相比,更多的是差距。
重大裝備有突破
目前,我國主要生產裝置所需的關鍵裝備,如反應設備、塔器、換熱設備、工業爐、儲運設備、專用機械、氣體壓縮機、工業泵等,有不少設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煉油成套設備的國產化率(按投資計算)達到90%以上,乙烯成套設備的國產化率(按投資計算)達到70%左右。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惟一能生產成套石油鉆機的國家,且已具備年生產1000~9000米系列成套鉆機120套左右的能力。2004年12月28日,中國第一套年產30萬噸合成氨的大氮肥裝置國產化技術改造示范項目在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順利投產,從而宣告夢想了30多年的大氮肥裝置實現國產化。
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化工裝備國產化盡管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一些裝備的核心技術依然受制于人。
與發達國家相比,國產化工裝備無論是產品性能還是產品質量都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石化重大裝備。生產技術進步與設備技術開發嚴重脫節,重工藝、輕設備的現象依然存在,設備技術開發跟不上石化工藝技術發展的速度。特別是重大設備的軟件技術開發基本停留在模仿的水平,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有技術不但能力弱,更做不到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
設備設計和制造水平、設備質量和可靠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一般設備制造能力過剩,重大裝備制造能力不足。我國大型乙烯裂解及其后處理成套工藝設計滯后,仍需購買國外技術。這就使得我國化工裝備行業一直在引進――落后――引進的怪圈中徘徊。
我國裝備工業雖然能夠提供經濟建設所需的一些重大裝備和產品,但技術主要依靠從國外引進。機械制造業中57%的產品產業化是在引進技術基礎上完成的。這就使得掌握核心技術的發達國家,僅需一紙技術合同,就可拿走我們大部分利潤。
自主創新力度亟待加大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提高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首先要堅持整合內部資源和引進并重,不斷增強裝備制造業的規模實力和整體水平。自己著手建立一批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群,同時,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一批產品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跨國公司,特別是裝備類產品的技術研發中心。
其次,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是,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目前,我國還沒有像發達國家那樣能夠集應用性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于一體的大型企業。因此,在加大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力度的同時,充分發揮現有研究機構的作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應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和市場環境,引導企業提高運用、管理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建立專業人員可以自由發揮所長的激勵機制。
第三是引導企業開展聯合開發,建立跨城市研發中心,形成跨地區的產品加工及出口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大力推進城際間的企業重組和產業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
第四是要有重大政策措施的扶持。中央要給予財政支持,地方也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比如,采用經濟手段,以貼息、建設園區、改善環境等形式,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與此同時,國家應加強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引導,裝備制造業項目要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可考慮向具有雄厚產業基礎的老工業基地傾斜,比如東北老工業基地等。
信息來源:中國化工設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