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起精致繁華的蘇州古城區,西至風光秀麗的太湖畔,便是蘇州高新區的范圍。
從成立至今,蘇州高新區一直遵循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2005年,蘇州高新區成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2007年,成為全國唯一實施循環經濟的國家級高新區;2008年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綠色發展,不僅讓蘇州高新區保持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創造了一個真正的山水天堂。
綠色企業,循環經濟實現轉型發展
蘇州高新區西北部的陽山,高嶺土礦產豐富。以往,在此從事采礦生產的中國高嶺土公司,每年產生的10萬噸礦渣都被丟棄在山上,不僅浪費資源,還嚴重污染環境。現在,公司引進有關設備,每5萬噸礦渣中便可淘洗出1萬噸高嶺土;礦渣中伴生的黃鐵礦,選出來后出售給化工廠,成為提煉硫酸的好原料;礦渣中還有60%以上的石英砂,加工成道板磚、空心砌體,成為搶手的建材。公司負責人驕傲地說,公司礦產資源的產出率達到100%,資源綜合利用率達100%,工業固體廢物實現“零”排放。
在蘇州高新區,這樣的綠色企業不勝枚舉。在中膠資源再生(蘇州)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堆放著許多廢舊的汽車輪胎。中膠資源運用常溫、全自動、全封閉技術,一年可以處理2萬噸廢舊輪胎,可生產硫化粉及塑化膠粉1.2萬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利用廢輪胎生產硫化粉和塑化膠粉的產業化生產基地。
作為全國唯一實施循環經濟的國家級高新區,蘇州高新區從2003年開始,逐步推廣、評選“百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100多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每年累計節水560萬噸,節能降耗17.6萬噸標準煤,直接經濟效益約9000萬元。
綠色經濟,補足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作為全國首家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國家級示范區,蘇州高新區從2002年起,就把循環經濟理念推廣到區內的每一家企業,形成一條條“綠色產業鏈”。
“我們區內擁有很多IT企業,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電子廢棄物,不處理會造成污染,處理又會增加企業成本。”蘇州高新區環保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何利用這些廢棄物,成為高新區管委會最先考慮的問題。
2003年,蘇州高新區到日本同和礦業進行考察。該企業對廢棄電子垃圾的無害化高科技處理技術,有效解決了電子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問題。蘇州同和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其濕式和干式工廠分別于2004年12月和2005年5月順利投產,成為第一家參與中國廢物處理等綜合環保業務的日資企業,每月可從電鍍廢液和舊線路板、CPU等電子廢品中,提煉出10公斤純度達99.9%的黃金。
“縱觀蘇州高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歷程,綠色采購、‘補鏈’招商、創建綠色高新區以及環保國際合作始終是主旋律。”蘇州高新區環保局副局長顧詠紅說。
蘇州紫興紙業公司自備電廠的鍋爐排放二氧化硫,以往的脫硫工藝,需要大量的工業氨水作原料,成本很高。公司環保經理楊蕓說,公司發現高新區內一家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氨水,而這些氨水被作為廢氨排到污水處理廠。現在將這些氨水用于紫興紙業公司的脫硫裝置,對方只需要出運輸費,排污費就可以全省了;而紫興紙業公司一年也能夠節省幾百萬元用于購買工業氨水的資金。
綠色規劃,構筑區域循環發展保障
來到蘇州高新區環保局監測大廳,只要點擊鼠標,就可進入高新區的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區內企業的排污情況通過視頻一目了然。當企業污染物排放超標時,檢測系統會馬上報警,發送短信到相關監察人員的手機。
目前,蘇州高新區正在建設數字環保工程的三期項目,建成后,其數據中心最終將為區內3000家有排污的企業建立網上檔案。
“這等于給企業建‘戶籍資料’,將企業環境管理、監察、處罰、監測等各方面的信息資源全部集中起來,最終為每個污染源形成一套全面、動態、綜合的環保信息檔案。”蘇州高新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更可喜的是,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的自覺意識。13家綠色學校、2個綠色社區、100多家綠色企業以及1000余家綠色家庭,編織出了高新區循環經濟網。每到雙休日,蘇州高新區的名城花園小區,義務環保宣傳員、退休教師張辰光總會和小外孫一起,在小區內“練習”垃圾分類、散發環保宣傳冊,“當阿爹(外公)老得走不動路時,你就來‘接班’,綠色家園就一直有守護衛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