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鏈接:2013年控制網技術專題---引領水工業智能化新時代
上海在2005年通過《黃浦江防汛墻建設管理信息化規劃》,透過研華人機接口與圖控軟件WebAccess,實時掌握黃浦江上防汛墻與潮閘門的狀態,實現了對黃浦江的監測。
黃埔江是上海最的大河流,其水利地位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再加上沿著河岸所建的防汛墻,絕大部分通道閘門底部的高度都低于預設防水位,若閘門關閉不及時,就會出現進水、漏水等現象,不但影響防汛安全,更發揮不了擋潮功能,形成潮水倒灌,因此實時監測防汛墻與潮閘門狀態,變得非常重要。然而,黃浦江河道全長113公里,防汛墻與潮閘門超過1,500個,就算投入龐大人力與時間,也不一定能做好完善監測。
善用自動化監測系統 降低水利管理成本與時間
上海高誠智能科技高級工程師段世民指出,建置黃浦江防汛墻潮閘門自動監測系統主要目的在于,實時監測黃浦江和主要內河河口水位變化、潮閘門為開啟或關閉、以及沿岸防汛墻的狀態,對出現老化或受損的防汛墻當前狀態進行報警。在這套自動監測系統中,共有視訊監控和錄像、潮閘門和拍門監測、閘位和水位監測、外部通信和信息交換、數據庫與數據記錄、日常管理和運行報表、系統維護等功能。
管理組織上,則分成總控中心與分控站二階層設計,在上海市中心設有一個總控中心,搜集與匯整各個監測點的信息,其下則根據行政區域設置5~6個分控站,可透過網絡連至總控中心WebAccess后臺,查詢行政區域范圍內的監測信息。
對于整個系統的應用模式,段世民提出進一步說明如下,首先由放在現場的傳感器負責搜集水位、閘位高度、氣候、配電、雨量、輔助控制設備...等信息,透過網絡上傳至后端WebAccess管理平臺,位在總控中心的管理人員,根據這些回傳的監控數據,通知現場工程師進行評估,決定是否要打開或關閉閘門,通常1天會進行1次監測查詢,確認各項數據在正常范圍內,但若遇到汛期時,因為水量較大,監測頻率也會變得比較密集,可能會1日2次。
透過研華WebAccess人機接口與圖控軟件,實現了黃浦江自動監測的目標,也為上海水利管理帶來降低人力成本的效益,以前可能每個分控站都要安排1名監測人力,負責搜集現場數據,如今可以將人力集中至總控中心,就能直接看到各個分控站的信息,如果有異常狀況,再交由現場工程師負責處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