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世界最大水電站三峽電站最后一臺機組正式并網發電。此舉標志著三峽電站全面建成投產,三峽工程發電效益開始全面發揮。
10年間,從第一臺機組的設計、安裝、投產,到全部32臺機組并網發電,從單機容量32萬千瓦到70萬千瓦,我國水電設備制造業走出了一條“以技術換市場”的創新之路,闊步趕超國際先進水平,邁上新臺階。
世界最大水電站建成
三峽電站原設計安裝26臺機組,分布在大壩左、右岸電站;后期加進地下電站6臺機組,共32臺,每臺機組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加上2臺各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達2250萬千瓦,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
“如果說三峽大壩是整個水利樞紐工程的脊梁,水輪發電機組就是心臟,三峽工程的心臟就由32臺水輪發電機組組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機電工程局局長張成平說。
1997年12月11日,三峽大壩左岸廠房壩段,澆筑下了第一方混凝土,三峽電站建設正式啟動。
2012年7月4日,三峽電站32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總裝機容量達2250萬千瓦,三峽工程發電效益全面發揮。
據介紹,三峽電站32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后,每年生產近1000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與燃煤發電類比,可替代消耗5000萬噸標準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2億噸、二氧化硫100萬噸、一氧化碳1萬噸、一氧化氮37萬噸,對我國溫室氣體減排貢獻率約為2個百分點,經濟效益和減排效果明顯。
中國長江電力(600900)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誠表示,三峽電站全面建成投產后,將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
水電設備制造業迎來“自主時代”
據介紹,三峽工程上馬伊始,我國只能設計制造32萬千瓦水電機組,落后國際先進水平約30年。
為此,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出發,作出了三峽機組“技貿結合、技術轉讓、聯合設計、合作生產”的重大決策,通過市場優勢換取國外先進技術,為自主設計和自主制造奠定基礎,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逐步實現三峽機組國產化。1996年6月,中國三峽總公司宣布對三峽工程左岸電站首批14臺水輪發電機組進行國際招標采購。
“我們在國際招標里面就提出三個條件,第一你必須轉讓你的核心技術,第二你必須和我們國內的企業合作生產,第三你還要教會我們的工廠能夠獨立的制造。”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原總經理李永安表示。
當時,世界上的70萬千瓦機組加起來只有21臺,但三峽機組招標一次就訂購14臺,這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經過激烈博弈,由世界著名制造廠商組成的兩大跨國供貨集團最終中標。按照協議,我國最具優勢的哈爾濱電機有限責任公司(哈電)和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東電)被確定為技術受讓方,獲得了31%的分包制造份額。
東電副總工程師石清華說,東電和哈電通過三峽機組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逐步實現了自主創新的能力,兩企業在水力設計、推力軸瓦、冷卻方式、定子絕緣技術和線棒制造等方面,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07年7月10日,由哈電獨立制造的我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26號發電機組正式并網發電。該機組首創使用全空冷技術,創造性地改用機組運轉時產生的風力來冷卻設備,取得成功。
從32萬千瓦到70萬千瓦,中國企業在實現發電機組國產化和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先后取得了100多項技術專利。中國開始步入水電設備自主設計、制造、安裝、運行的新時代。
中國水電(601669)向80萬千瓦進軍
隨著三峽電站的全面建成,一些逐漸成熟的技術成果被相繼應用于新開發的水電工程,單機容量8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開始在長江上游研制、生產和安裝,中國水電業開始向新的技術高峰攀登。
早在2002年,國家正式授權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先期開發金沙江下游河段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4座電站。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安排,金沙江水電開發序列按照從下游、中游向上游推進的格局進行。
據介紹,位于四川宜賓和云南水富交界處的向家壩水電站,是金沙江下游水電梯級開發最末端一個電站,是繼葛洲壩(600068)和三峽電站等大型水電項目之后又一國家重點清潔能源建設工程。該工程總共將安裝8臺單機額定容量8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將再創新紀錄,成為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
向家壩機電安裝項目部有關負責人表示,8臺80萬千瓦機組全部投產后,向家壩水電站的年發電量將達307億千瓦時,是我國西電東送骨干電源點,并兼具防洪、航運、灌溉等經濟社會效益。
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總經理陳飛預計,到2020年中國水電裝機將達到3.8億千瓦,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將達到80%以上,市場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