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從一開始最具發展和最佳投資產業,歷經瘋狂到現如今的危機四伏。國外市場需求增長緩慢,國內市場暫未打開,巨大的光伏產能無從消耗,像一座大山壓得產業喘不過氣。一時間,產能過剩成為大家討論最多的原罪。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光伏產能的過剩?
觀點一:利潤太高
湖南一家港資企業高層表示,光伏產能之所以這么大,就是因為過去利潤太高了。在產業瘋狂的年景,有些環節高到50%的利潤,這是一種病態的現象。而全球最大電子代工企業富士康,毛利只有5個點。
河北漢盛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一位研發人員指出,前幾年光伏利潤太高,受到企業熱烈追捧,再加上熱錢太多,且找不到投資渠道,所以看到彼時光伏行業利潤高時像是看到了救命稻草,一哄而上。
隨著行業進入整合期,國內光伏組件及原料行業已告別過去的暴利時代。這輪調整期過后,相信光伏市場將逐漸恢復理性,企業將面臨研發、管理、成本控制等硬實力的考驗。
觀點二:門檻過低
有業內人士指出,光伏產業各個環節的技術三五年就能出師。“一個硅片、電池、組件的生產線,要是快的話,才幾個月就可以投產了。”
上述河北漢盛光電人士告訴記者,晶硅傳統技術成熟,很多設備廠家直接turnkey(交鑰匙工程),有錢就能辦起來。
“另外,在整個太陽能光伏產業鏈中,組件制造由于門檻低、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吸引了大批生產企業,使得組件小企業眾多。”這也造成了國內封裝產能過剩,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且產品附加值較低,組件企業利潤微薄,競爭力能力弱的局面。
行業準入門檻過低,導致產業低水平、低技術的重復建設。業內專家指出,光伏產業鏈有的環節技術要求很高,國內很少有企業能夠涉足,甚至有的環節目前仍然是空白。
中國的光伏產業如果其他制造業一樣,有著核心技術缺失之痛。來自山西的一位光伏研發人員示,國內科研機構如中科院、上海交大太陽能所、浙江大學硅材料實驗室、中山大學等科研機構在產研結合上較國外機構還存在較大差距。但是他們的發展速度和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將來依托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光伏制造基地這一優勢將得以更快的發展。
他指出,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和國內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將有助于推動產學研相關技術的成果轉化,這些合作平臺也成為高級研發人才培養的搖籃。
觀點三:缺乏合理引導
光伏產業前些年一片坦途的時候,地方政府無不想大力發展這個新興產業,給出很多土地、稅收、銀貸方面的優惠政策,全國各地的光伏開發區、產業園遍地開花。“大上快上”的招商政策導致了光伏企業一哄而上,盲目建設、粗放擴張引發產能嚴重過剩。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光伏還遠未達到完全市場化的階段,政府的政策扶植、有序引導和適時干預不可或缺。多位行業人士指出,如果在政策上進行合理的引導,設置項目審批門檻,產能過剩的情況會得到一定的緩解。
早在2008年4月份,尚德電力CEO施正榮就對光伏企業的跟風表示過擔憂,他說,國內光伏企業一哄而上的勢頭令人擔憂,到了給光伏企業設一個準入“門檻”的時候了。現在,很多省、市乃至縣都把光伏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但如果不好好呵護,光伏產業有可能一哄而下。
“更重要的是,要加強產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控制規模,并執行嚴格的環保準入。”
盡管彼時行業內不乏理性聲音,可還是抵不住大家對誘惑的屈從。太陽能光伏產業還太年輕,成長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搖曳中的路途雖不平坦,但收獲的經驗彌足珍貴。
認清形勢,練好內功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會是孤立存在的,就像光伏產能過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眼下,企業如何渡過難關最為重要。有光伏人士犀利地指出,“即使是現在這個行情,依然有企業在賺錢,并不是全行業的所有環節都虧,企業應從自身找原因。”
上述湖南港資企業高層表示,就最近幾個月和同行的交流,我們認為,組件價格還要跌。希望企業認清形勢,練好內功,不要寄托于政策的“救市”。
如果一味等待“救市”,只怕會像守株待兔一樣等來的是徒勞和企業的優勢全無。